首页 -> 2006年第6期


三图辉映 魅力无穷

作者:姬杰峰 高固华




  摘要:《荷塘月色》由背景图、荷塘月色图、江南采莲图构成,三图辉映,共同构成这篇散文优美的意境。这是作者的精神家园。
  关键词:三图 意境 精神支柱
  
  
  历来成功的散文名作,或以意境取胜,或以情趣取胜,或以哲理取胜,或兼而有之。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其独特、感人之处在于,作者善于运用精妙无比的纯正现代白话语言,为我们精心描绘了真实寂静的背景图、空灵秀美的荷塘月色图和浪漫风流的江南采莲图。三幅图景交相辉映,共同构成了精美的散文意境。
  作者首先在文章的第一、二、三段和结尾段的后几句,用三段多的文字精心绘制了观赏荷塘月色的背景图。一是心情,“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表明下面写景是为了摆脱这不良的心绪;二是动机,“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表明下面描写的荷塘是与白天不同的,即发现荷塘的另有一番的样子;三是环境,“墙外马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回来的时候,“妻已睡熟好久了”,表明当时是很晚的、寂静的。四是行动,“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结尾是“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表明是独自一人,轻悄悄地出去游览,无人打扰,可以尽情欣赏和想象的;五是途径,“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为什么说日日走过,又少人走呢?说明这条路不是白天经常走的那条路,是今晚才走的路。这真是曲径通幽,表明今晚所见的景色是别人未见的,是自己的发现。
  第四、五、六段集中笔力向我们描绘了他所发现的优美空灵的荷塘月色图。第四段描写月下荷塘,作者运用他的生花妙笔详细地描写了他观赏到的荷塘、荷叶、荷花、荷香、流水。“曲曲折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段没有出现一个月字,但处处有月。荷叶、荷花都处在月光的照耀之下。并从色彩、光华、质地上描写月光下盛开的和含苞欲放的荷花之美丽。也写出了微风过处的小小动感,“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花清香的似有似无、时断时续的特点如歌声的舒缓、悠扬。这是月夜独处时的幽雅感受。“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此处是俯视,俯视中又有上下的层次。
  第五段描写荷塘月光。“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泻”“浮”“洗”“笼”等字写出了月色的朦胧柔和。“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写出了月光的摇曳多姿。月色难写,多用影描,这是我国文学的传统表现技巧。如古诗“云破月来花弄影”,用花弄影来具体描写月光的明亮。作者继承了这种手法,从不同角度描写月色,使难写之景如在眼前。“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并不均匀的月色,变成了活泼、跳跃的音符,形成了和谐的旋律,如名曲般优美、悠扬。这里,荷叶如裙子、荷花如美女、荷香如歌声、月光如流水、月色如名曲,这片荷塘月色简直成了人间仙境。这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时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是“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的荷塘的样子,并不是一个虚拟的、理想的荷塘(姚敏勇《名作欣赏》2003年4期),也不是“朱自清的一次幻梦即幻想”,不是“根据他的潜意识愿望重新幻想了一次月游荷塘”(杨朴《文学评论》2004年2期)。
  第六段描写荷塘的四面,重点写树。“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然后随意点染树梢上隐隐约约的一带远山、树缝里漏着的一两点路灯光和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没精打采的路灯光映衬月光的明亮,蝉声、蛙声的热闹反衬四周的寂静。这段描写真实可信,感觉不到丝毫的虚幻,树与山、灯光等景物浓淡相间,别有趣味。如果认为上两段是幻游荷塘,那么这段描写是什么呢?恐怕难有令人信服的解释。其实,这段描写与上两段写景结合,构成了荷塘月色由点到面,由下到上,由近到远,由形、色到声、光的立体感、层次感,写得有形、有味、有色、有声,真实可感,令人回味无穷。
  这三段是本文的主体,也是本文描写最精彩的部分。这里,作者不惜浓彩重墨,运用大量鲜明生动的比喻,如明珠、星星、美人、歌声、波痕、梦、名曲等以及极富表现力的动词,如泻、洗、浮等,真真切切地把荷塘月色之美展现给我们 ,意境宁静中有动感,虚实相间,疏密有致,富有诗情画意。摇曳多姿,美不胜收。这一片天地是作者的创造,是作者心中的圣地,是作者超出平常的自己到的另一世界。
  但还没有完。作者又用两段文字向我们描绘了古老而又浪漫的江南采莲图。“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并引用梁元帝《采莲赋》里的话“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餻首徐回,兼传羽杯;棹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和《西洲曲》里的句子“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来渲染当时嬉游的光景:衣着艳丽、唱着艳歌的少年男女,荡舟心许,兼传羽杯,迁延顾步,浅笑敛裾,低头弄莲子,尽情嬉游。“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可见当时采莲的热闹、有趣、风流浪漫。但是“采莲不是为了真的采莲,采莲也不止是少女表现自己的美貌和众人去看少女的美貌……采莲是为了爱情,为了性爱……采莲是一种文化仪式,一种爱情风俗”(杨朴,同上)。爱情是人类生活中最美好的感情,此情此景自然引人遐想,逗人情思,于是作者情不自禁地直接抒情,表达了自己的向往与遗憾之情,“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他又“到底惦着江南”什么呢?不就是那幅已经过去,相当遥远,无法再见的采莲图吗?“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不是在比较中表明了自己的心意吗?这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时“忽然想起”的,是作者的自由联想和梦想,是作者感情的自然升华。
  三幅图景同样优美,同样动人,却又大异其趣。寂静的背景图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图的社会现实基础,完全是真实的,语言朴实,情感丰富变化大,寂静而暗淡。荷塘月色图是作者今晚观赏到的眼前景象,所以以写实为主,合理想象,描绘细致,手法多样,比喻、拟人、通感等各尽其妙,突出图景的清幽、宁静。作者的感情并未显露,只是客观地静静地欣赏着、感受着这无边的荷香月色,作者是喜是忧并不明显。相对而言,江南采莲图则是作者观赏荷塘月色图之后的联想,是古代的江南景象,所以以虚为主,叙述简略,手法单一,主要是引用古代的诗赋,突出意境的热闹、活泼。作者一边想象,一边议论抒情,尽情表达自己无限的向往、遗憾之情,具有浓郁的情趣美。杨朴认为“他要借‘荷塘月色’之梦,脱离和超越现实,进入一种新的幻境”。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