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6期


论《红楼梦》的“演”和“源”

作者:孙俊红




  摘要:曹雪芹创作《红楼梦》,故意模糊了地域、年代等,但借“贾”演“曹"是不争之事实。在《红楼梦》文本里,从“汉曹”、“魏曹”、“宋曹”到“清曹”,曹家的家族脉络体现得十分清晰。以往人们的研究,过多地集中到了对“清曹"的研究,即清朝曹寅曹雪芹家。本文将《红楼梦》的写作之“源”从“清曹”延伸到“宋曹”,即北宋大将曹彬家。因为在《红楼梦》主人公贾宝玉这个艺术形象身上,有大量的宋朝曹彬曹玮曹佾父子孙三代人的成分在内。曹雪芹将这些内容都“演"进了《红楼梦》里。
  关键词:《红楼梦》“演”“源”
  
  研究一个作家的作品,不光要研究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还要研究作者的家庭背景,进而从背景中找出影响作家创作的因素,这种方法既常用又实用。就拿《红楼梦》来说,研究曹雪芹及其家庭情况的形成了“曹学”,研究《红楼梦》及其影响的形成了“红学”,还有由此衍生出的“探佚学"、“秦学"等。太多的探铲对准了这些领域,每一处都掘地刨根。岂止是“迷",简直都着了“魔"。张爱玲更甚,她是“魇"。幸而都仿佛搭着了《红楼梦》的一点脉。说来《红楼梦》真是一块“宝玉",从不同的角度看,它折射的光都不一样;从不同的点切开,它的纹路都不一样。
  
  解《红楼梦》,从“演"和“源"这两个点切开,可以看到文本中,贾家从贾复到贾兰,家族脉络十分清晰。在《红楼梦》第二回“冷子兴演说荣国府"里,通过冷子兴和贾雨村的对话,告诉了我们贾家的渊源:遥远的东汉,有贾家的先祖贾复。贾家真正的发迹是从“贾演"和“贾源”开始的。他们可不是两个普通人物。贾家的荣华富贵,都从他们这里“发源";贾家的兴衰际遇,才因此“上演"。向来我只把这两个字当成人名看待,然而细细琢磨,觉得这两个字绝不是曹雪芹信手拈来的两个字,而是经过仔细挑选后所用的两个极为重要的字眼。我的理解是:曹雪芹写《红楼梦》是从“源"开始“演"起的。
  但当然“贾源"是“假源",人们自然会联想到“真源"。曹雪芹“演"入《红楼梦》里的现实中的“真源"至少应该有四个:
  一是“汉的曹参"。曹家的“古代史",也许可以追溯到西汉曹参这个“源"。《红楼梦》文本里因为是“贾家",所以写的是“东汉的贾复",曹雪芹的真正所指应是“西汉的曹参"。已有人考证曹雪芹是汉朝功臣曹参的后代,这就涉及到是与不是的问题。其实是与不是并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曹雪芹要借《红楼梦》“演"“曹家的兴衰史"。因为汉朝年代久远,曹雪芹只是提一提罢了。就像文本里的贾复,也就通过贾雨村的口一带而过。二是“魏的曹操"。薛小妹新编怀古诗十首,第一首《赤壁怀古》,说的就是曹操。曹操实在是个大能人,以曹雪芹论人论事论史的态度,我揣测曹雪芹虽然在《红楼梦》开头把他归到“大恶"里,但也许还能理解他之一二,否则也不会把他放在第一的位置,也不会写出“无限英魂"字样来。然曹雪芹虽则能理解,但绝对不会引他为荣。为什么?不为什么,就为曹家有更经得起历史检验的大人物——薛小妹怀古诗第二首《交趾怀古》提到的宋朝大将河北真定曹彬曹玮父子。从第三首开始,也许才是清朝江南“曹寅曹雪芹家史"了。从“汉曹"、“魏曹"、“宋曹"到“清曹",曹家的家族脉络也体现得十分清晰。《红楼梦》文本里对贾家是集中介绍,而曹家是零零碎碎、或明或暗地体现。
  张爱玲坚持认为《红楼梦》是创作的小说,这是对的。在所有试图走近曹雪芹的人中,她离他最近。作家把作家的脉总比非作家把作家的脉更让人信服些。但她也承认《红楼梦》里有“自传"的成分,她自己的小说,如《金锁记》就是“各有所本"。美国小说家托马斯·沃尔夫在自传体论文《一部小说的故事》中指出:“一切严肃的作品说到底都必须是自传性质的,而且一个人想要创造出一件具有真实价值的东西,他便必须使用他自己生活中的素材和经历。"
  但这个“自传",不能单纯地理解成“江南曹家传"或“曹雪芹自传",而是从汉开始的“曹家大传"。天下曹姓人虽然多,曹雪芹也就选了最有代表性的四家。曹雪芹明搭“贾"家的架子,一路“演"来都是“曹"家的兴衰大戏。四者中前两者属介绍性质的,从创作的角度出发,是“演"的内容但不是“演"的重点。后两者中有关“清曹"的研究不用说是够多的了,本文将探铲伸向了“宋曹"。因为《红楼梦》里综合的有宋朝曹彬家的内容,至少在主人公贾宝玉身上,就集合了曹彬曹玮曹佾父子孙三人大量的事迹行状,曹雪芹经过汰选、加工、提炼后“演"进了《红楼梦》里——有“蛇迹灰痕"可循。
  
  一、“宁”和“荣”的“拆合”
  
  《红楼梦》里贾府最醒目的两块大招牌:“宁国府"和“荣国府",最显赫的领袖“宁国公"和“荣国公"。那“宁"字和“荣"字非常可疑。我以往的错处在于“见山是山",只把它们当成招牌和封号看,就像当初只把“演"和“源"当人名看一样,哪里想到曹雪芹另有讲究,“演"原来是写作方式,“源"原来是写作素材呢!
  《红楼梦》里用了不少“拆字法",如“自从两地生孤木"、“一从二令三人木"等。曹雪芹此处会不会也用了这种方法呢?拆下“宁"的上部“宀”,拆下“荣"的下部“木",合起来就是“宋"字。曹雪芹或者要告诉我们《红楼梦》有宋朝的“戏"演在里面?
  
  二、关于“宝玉抓周”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他的第一次登台亮相不用说是很重要的,曹雪芹安排宝玉亮相的第一件事是“宝玉抓周"。
  看得出曹雪芹写《红楼梦》是决心跳出“才子佳人"的窠臼,另写出一套路数来,所以一开始就精彩纷呈。首先是“云山雾海神仙玄幻"惝恍迷离,然后是“真事隐"、“假语存"令人费解,接着是林黛玉、王熙凤、贾府三艳的出场令人目不暇接。前三回太多的信息量使人们忽略相对来说比较“小儿科"的“宝玉抓周"并不奇怪,殊不知这个“抓周"才大有来历,它是贾宝玉性格的最初展示,也是贾宝玉一生行状的缩写。
  有关“宝玉抓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
  
  那年周岁时政老爹便要试他将来的志向,便将那世上所有之物摆了无数,与他抓取。谁知他一概不取,伸手只把些脂粉钗环抓来。政老爹便大怒了,说:“将来酒色之徒耳!”因此便大不喜悦。独那史老太君还是命根子一样。
  
  “抓周”是中国旧俗,民间流传得比较广。古人认为孩子的语言或行动有一种神秘的预测未来命运的功能,而父母对孩子的命运是十分关注的,或者说有一种预卜孩子未来的愿望和好奇心。想来“抓周”只不过一种游戏,但贾家是那样认真,贾政又是那样看重,还有点深信不疑,以至于影响了他对贾宝玉的看法,那就不能等闲视之了。不仅如此,“抓周"在古代还可以堂而皇之地登上正史。
  似乎仅有一例,那就是北宋大将曹彬的“抓周"。《宋史》卷二五八,列传十七,8977页有如下记载:
  
  曹彬,字国华,真定灵寿人,彬始生周岁,父母以百玩之具罗于席,观其所取。彬左手执干戈,右手取俎豆(古代祭祀时盛牛羊等祭品的器具),斯须取一印,他无所视。人皆异之。
  
  曹彬是一个怎样的人呢?《宋史》对他的评价是:“彬性仁敬和厚,在朝廷未尝忤旨,亦未尝言人过失。伐二国,秋毫无所取。位兼将相,不以等威自异。遇士大夫于途,必引车避之。不名下吏每白事,必冠而后见。居官俸入给宗族,无余积。”
  由此看来,曹彬被誉为是“宋良将第一”,并不为过。曹彬披甲执锐,戎马一生,灭二国而分毫不取,为大宋朝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宋朝有资格配飨宋太祖庙的只有两位:一个是赵普,另一个就是曹彬。曹彬周岁时抓到的戈、印、俎豆成了他一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也象征了“曹家"初创的艰辛和曾经的荣耀。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