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页
回目录
下一页

太白惯押“宜”字的由来

  前面提到江总《闺怨篇》中有这样两句:
  屏风有意障明月,灯火无情照独眠。
这两句诗写出了思妇的一种心境:夜来临了,她独宿凄凉,怕见灯月的光辉,宁愿沉沉黑暗将她笼罩。诗人细腻地写出了思妇那难以言喻的心理。他还有一首《姬人怨》也说:
  空床明月不相宜。
  诗人的心是最敏感的。凭他们的直觉,能一下子捕捉住特定情景中何者与何者最为相宜。南朝诗人用“宜”字为韵脚的句子还有一些。如萧纲《林下妓》:
  炎光向夕敛,促宴临前池。泉将影相得,花与面相宜。
诗人感到清冷的泉水与少女的倩影、晚照中的花丛与她们的玉面,都是相得益彰,使人感到特别美丽。又刘缓《看美人摘蔷薇》:
  钗边烂漫插,无处不相宜。
“烂漫”是分散、散乱的意思。美人将鲜艳的蔷薇花随意插在鬓发间,诗人在一边欣赏着,觉得不论怎么插,无处不美,无所不宜。又朱超道《咏镜》:
  折花须自插,不用暂临池。当由可怜面,偏与镜相宜。
是说那明镜中的脸庞,特别可喜可爱。
  以上三例都是梁朝宫体诗,都是描写美人的面庞,“宜”字用得还比较“实”。江总“空床明月不相宜”则是说一种气氛、一种心理,读来便更觉细腻微妙了。
  诗仙李白
  明代诗论家胡震享曾评李太白诗云:
  太白惯押“宜”字。如“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月色不可尽,空天交相宜”。又“谑浪偏相宜”,“置酒正相宜”,“春风与醉客,今日乃相宜”,凡五用,而前两韵尤佳。
胡氏所谓“前两韵尤佳”,也正因为前两韵的“宜”字用于描绘物色、境界,故尤其显得空灵。第一韵即见《宴别杜补阙范侍御》:
  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山将落日去,水与晴空宜。
秋水晴空,辽阔清朗,令人逸兴遄飞。第二韵见于《秋夜与刘砀山泛宴喜亭池》:
  月色望不尽,空天交相宜。令人欲泛海,只待长风吹。
这也是写水天辉映之境,不过不是黄昏,而是表里澄澈的月夜。诗人但觉胸中纤尘都尽,不禁有飘飘欲仙之慨。
  胡震享没有说起太白“惯押宜字”之所从来。但读了上引南朝人的诗句,便知李白可能是受到梁陈作者的影响。当然,前人诗句,他是早已烂熟于胸中,化为己有,故脱口而出,一吟即是,丝毫没有生硬搬弄之迹。他那阔大的境界、飘逸的气势,也决非宫体诗人所能望其项背。所以他敢说“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古风》之一)。但是文学语言的继承其实是不能割断的。没有南朝诗人在诗歌语言方面下功夫,也就不会有盛唐大家。“太白惯押‘宜’字”,不过是小小一例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