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章 辩论的艺术 (2)辩论的反驳技巧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辩论的过程是一个立论与反驳的过程,在这其中,反驳尤其需要智慧。综观成功的辩论案例,我们可以发现一些能够借用的技巧。
第一,从对方提出的事实本身寻找反驳的突破口。
1921年,冯玉祥挥师西进,平陕之乱,出任陕西督军。
不久,美国人安德思偕同英国人高士林擅入终南山狩猎,捕获野牛两只。两人兴高采烈地回到西安谒见将军。冯玉祥听他们谈及狩猎,于是开口便问:“你们到终南山打猎,是否与人关照过?可曾领过许可证呢?”
两位洋人在中国呆了很久,与当时的最高军政当局渊源很深,自然不会将一个小小的地方督军放在心上,大大咧咧地回答道:“我们打的是无主的牛,哪用通知任何人?”
冯玉祥一听,决心煞一煞他们的威风,立刻亮出主权的王牌:“终南山是陕西的辖区,野牛是我国领土上的东西,怎么会无主?你们不通知地方政府,就属于私自狩猎,这是违法行为。”
不料洋人仍然不屑一顾地说:“我们此次到陕,贵国外交部发给的护照上,明明写着准许携带猎枪,可见贵国政府已准许我们行猎,何谓私自行猎?”
两个人自鸣得意地看着冯玉祥,以为这下他一定无话可说。可是冯听了以后,冷笑着说:“准许你们携带猎枪就是准许你们行猎,若是准许你们携带手枪,就是准许你们杀人了?”
两洋人闻此,顿时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好低头认错。
在这场事关国家主权尊严的辩论中,两个洋人先是强词夺理,碰了钉子后,又拿出外交部的大帽子吓人,并将允许携枪与准许行猎等同而论,给人以顺理成章的错觉。值此,冯玉祥若仍针锋相对地回击,反而会显得苍白无力。他不动声色虚晃一枪,姑且接受对方的无稽之谈,继而将之引申衍化。如此一来,对方的诡言就昭然若揭、不攻自破了。
将军寥寥数言,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问题迎刃而解,既不失自己的身份尊严,又使两位洋人心服口服,达到了春风化雨的目的,令人为之击节。
上面的例子表明,从对方提出的事实本身,发掘于己方有利的观点或材料,以子之矛,攻子之盾,可以有效地进行反驳。
第二,避实就虚,攻其不意。
在很多的辩论中,对方提出的事实是经过严谨缜密的思考,一时找不到内在的矛盾和漏洞。这时,我们就应避其锋芒,从侧面反问进攻。但是这个反问必须直接攻向对方的观点,而不能有偏差,否则就会影响反驳的力度。
美国内战之后,约翰·爱伦与功勋卓著的老上司托克尔将军竞选国会议员。在竞选演讲中,托克尔为了唤起选民的信任,他说:“诸位同胞,刻在17年前的昨天晚上,我曾带兵在茶卒山与敌人激战,经过激烈的血战后,我在山上的树丛里睡了一个晚上。如果大家没有忘记那次卓的战斗,请在选举中,也不要忘记那些吃尽苦头、风餐露宿而屡建战功的人。”
爱伦在发言的时候,顺水推舟地接着托克尔的话向下发挥道:“同胞们,托克尔将军说得不错,人确实在那次战争中立下了奇功。我当时是他手下的一个无名小卒,替他出生入死,冲锋陷阵,这还不算,当他在树丛中安睡时,我还拾着武器,站在荒野上,饱尝了寒风冷露的味儿来保护他。凡身为将军,睡觉时需要哨兵守卫的,请选举托克尔将军。如果不是,请投爱伦一票。”
爱伦没有逃避战争这一话题,也没有与托克尔将军针锋相对,而是沿着他的思路向前推了一点:将军虽然辛苦,总还可以在树丛中安睡,而自己则要放哨保卫他。其角度显得巧而刁,新而奇。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得到启示:要想避实就虚,反驳的角度十分重要,既要选得准,又要选得巧。
只有选得准,才能抓住辩论的本质特征,使反驳具有最佳的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选得巧,只有选得巧,才能剑出偏锋,出奇制胜。
有一次,有位外交官看见林肯正在擦自己的靴子,就殷勤地招呼说:“总统先生,你经常擦你自己的靴子吗?”林肯头也没抬,淡淡地说:“是啊,可是你经常擦谁的靴子呢?”
第三,巧用类比。
辩论中的问题变动性较强,因此我们必须针对对方提出的问题来现场捕捉,以辩对辩,富有机智与机锋,并在指出对方漏洞后,尽可能用形象化的类比,夸谬等方法来反击。
这是获取现场效果,打出气势的有效方法。
在一次法会上,来自西域的九藏法师正在向信众讲法。
忽然,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从信徒人群中站起来,大声问:“大师,我记得有部佛经上写着关于野狐和尚的事,它把‘狐’叫做”阿阇黎’(佛家语,意思是可作规范的高僧)。请问,这部佛经叫什么名字?“
九藏法师正讲得高兴,见有人打断他很生气,于是用戏弄的语气向小孩问道:”你这小鬼嗓子尖,个儿小,怎么不拿你的‘声音’来补养身子呢?“
小孩不甘示弱,当即反唇相讥道:”请问你眼窝深,鼻子长,怎么不割下鼻子来充补眼睛呢?“九藏法师又羞又恼,正待发作,坛下却哄然笑起来。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