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超越疑人用人瓶颈(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说个旧事,金圣叹看水浒传,评论青面兽杨志押运生辰纲被劫,他认定主要原因是杨志受老都管的制约太多,不能做到要停则停,要行则行。老都管说白了就是梁中书派出的监工,说话有影响力;不似那些挑夫,杨志可以开口就骂,举手就打。黄泥岗上,杨志不让休息,不让喝酒,最终拗不过以老都管为代表的绝大多数人的意见,着了吴学究的道,“倒了,倒了”。
说回丐帮,前后两大帮主,都在这个疑人用不用的问题上,栽了一个跟斗。弃之不用不是个好办法,用了也还是有隐患。这个“疑人不用,用人不疑”的古话,是老祖宗们说来安慰我们,可望而不可及的一条所谓的管理学金科玉律,因为做起来,已经不合现代生意的玩法。两任帮主,其实都应该考虑到,丐帮已经家大业大,要做成基业常青的百年老店,就得搞出一套制度,一套组织来解决这个疑人和用人纠缠不清的瓶颈。
中国传统的用人观念是“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用人不疑”就是要用一个人,就应该信任他,而不能轻易怀疑他。实际上,这是一个管理思维的初级阶段思考。对“用人”的理解,2005年了,肯定不能停留在给人施展才华的机会这个层面,靠“慧眼识珠”,用术语来说就是误差大,判断的机会成本很高。当然,也没有办法摆脱的是,中国历来有对“伯乐”的渴望。一方面有“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的感叹,另一方面,有幸被“伯乐”发现的人,一旦走马上任,便深怀对“伯乐”的感恩戴德,力图报效,于是就形成了中国特有的人身依附关系。这种旧式的用人之道,实际上所体现的是一种不平等的关系,下对上抱着对“伯乐知遇之恩”的感激。而靠“伯乐”发现人才,鉴别人才归根到底还是私人作坊的弄法,真的要管千上万人的公司,做大生意,这肯定不行。
从信任的角度看,“用人不疑”似乎是对的。但是,仅仅信任是不够的。“用人”实际上就是授权。而不受制约的权力必然导致腐败。用人“要疑”。“疑人”实质上并非是对人不信任,而是用人与被用人之间的一种约定。
什么叫做管理,有句简单的话就是,让员工能够好好干活。
“用人”就是不断创造机会,让下属有事情做,有奔头。而“疑人”则是建立用人的监督或约束机制。激励机制与监督或约束机制共同构成现代社会或企业组织正常运行的保障体系。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这个说法比较out of date,有小小老饼之感。只有变成“用人有疑,权力有边”的观念,才能解决萧峰这种不让人放心的大才的使用。国外企业,一百多年来形成的授权管理和内部审计,这些可是很好用的法宝啊。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