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4节 批评老板是一种真诚的取悦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其实,这位收款员已非昨天为露丝女士打票的收款员,而露丝女士也把昨天的商品带回家了,到底有没有多打上这一袋话梅已无从查证了。但超市的工作人员主动承担起了责任。
通过这一件小事,可以看出,这家超市是值得信赖的,因为每一位员工都严格地贯彻了超市制定的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并勇于承担责任。
有的人在工作时,为了怕做错事情或者做不好事情,而表现得畏畏缩缩,不敢承担责任,遇到自己非要做的事情时,表现得犹豫不决或过度依赖他人的意见,这是注定要被打入冷宫的。
如果你对事态的发展真的无能为力,大多数明白事理的人是不会苛责你的。只有当一个人明知故犯并造成恶果时,人们才会对他进行谴责。
批评老板是一种真诚的取悦
老板也是人,他和其他人一样有优点和缺点,有希望和害怕、高兴和生气的时候,有个人的特殊嗜好以及生活习惯。他们善于处理某些事情,但在另外一些事情上可能是外行。
曾有这样的事发生在比尔身上:
比尔他们三人的实习期就要满了,老板把他们召到了会客室,要他们谈谈有什么感想。
正当他们有些不安地坐着的时候,老板推门走了进来,坐下后也不看他们一眼,自己掏出香烟并点上了火。三人看着他,一时也不知怎么办才好。老板独自吐着烟圈。比尔站起身说:“老板,请你把烟掐灭了。”老板瞪他一眼,并不理会,继续抽自己的烟。比尔靠前走了一步,又说:“老板,这里是会客室,不是抽烟室,请你把烟掐掉。”老板拍了一下桌子,怒道:“放肆,我问你,这里谁是老板?你们应该听谁的?”“当然你是老板,我们都要听你的。”“这不就对了吗?”旁边两人忙拉比尔的衣角,但他没有理会同伴,继续说:“可这里有制度,老板更应该带头执行才对!否则,制度成了空文,公司也就没了前景。”“反了!”老板霍地站了起来,“我还没正式录用你呢,竟敢顶撞起我来了?明天,你不用来本公司上班了。”
谁也没想到会有这样的结果。比尔拂袖而去。两个同伴同情地看着他走出去,老板在气头上,他们的心里也发虚。
但奇怪的是,比尔出去了,老板的火气也似乎消了许多,他对留下的两位说:“公司是我搞起来的,难道不是我说什么就是什么吗?”“是,是。”两人只有点头的份儿。老板转而又说:“当然了,一个公司没有制度也不成方圆,就好比法律,不是谁制定的谁就可以违反,否则,天下岂不要大乱?你们说是不是啊?”“当然,当然。”老板说:“好了,你们也可以走了。”“老板,我们可什么也还没有说啊?”老板笑着说:“你们,不是已经说过了吗?”老板大步走了出去。
两人有些呆,我们说了什么呢?最后,比尔被正式录用为公司一员。
忠言逆耳利于行,比尔敢于直言,是出于对公司的制度和老板的尊重。他以这种积极的方式博得了老板的好感。
当然,向老板提出建议和意见时,除了要澄清问题、提出方法以外,更值得一用的是“站在老板的角度思考问题”。有些事,如果你自己处在老板的位置上,你会怎么对待,多设身处地为老板想一想,改变一下自己的思维方式。时间长了,老板也会从你的转变中看到你的成长。
老板不欣赏以他为靠山的人
有的人对人说话常常是话里话外、明着暗着告诉同事:“我是×××的人。”
其实,没有一个员工不愿意跟老板搞好关系,除非你自己当老板。跟老板搞好关系的基础是什么?是你要有自己的一套过硬的本领,还要做得漂亮。而且即便跟老板关系再好,也别让别人认为你把老板当成靠山,令别人不敢向你靠近。
职场是个利益共同体,你跟老板关系再铁,他愿意为了你一个人而犯众怒吗?再说,你干活到底是给谁干的?不是给老板干的,是给自己攒本钱呢!万一哪天老板走人了,你是不是又要挖空心思找一个新的靠山?靠山是会变的,而变化的靠山还靠得住吗?
跟各层老板都处好是非常重要的,但老板不欣赏只有这种本事的人。有本事需要用能力说话。
不要有怀才不遇的感叹
似乎每个地方都有“怀才不遇”的人,这种人有的真的怀才不遇,因为客观环境无法配合,但为了生活,又不得不屈就,所以痛苦不堪。
是否有才华的人都是这样﹖绝不是,虽然有时千里马无缘遇到伯乐,但大部分都是自己造成的。自以为有才华的人常自视过高,看不起能力、学历比他低的人,可是社会上的事很复杂,并不是你有才能就可以得其所,别人看不惯你的傲气,就会想办法修理你。
而另外一种“怀才不遇”的人根本是自我膨胀的庸才,他之所以无法受到重用,是因为他的无能,而不是别人的嫉妒。但他并没有认识到这个事实,反而认为自己怀才不遇,到处发牢骚,吐苦水。结果呢﹖ “怀才不遇”感觉越强烈的人,越把自己孤立在小圈子里,无法参与其他人的圈子。结果有的辞职,有的外调,干的还是小职员,有的则还在原单位继续“怀才不遇”下去。
现实生活中,不管你的才干如何,也不要有“有才干无法施展”的念头,这时候你要千万记住:就算有“怀才不遇”的感觉,也不能表现出来,因为这样鲁莽的行为是不智慧的表现,你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权衡和完善自我。
1、你有自己的核心能力吗
一个现代企业如果没有核心能力,将会逐渐走向倒闭,而不具备核心能力的人,也将注定只会拿死工资,而不会有太大的职业发展,你是不是会成为这种人﹖有几个问题你不妨回答一下:
◇你是否正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行走﹖
◇你是否仔细地观察和研究过你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就像木匠仔细研究他的柜子尺码,力求达到尽善尽美﹖
◇你是否致力于为公司创造更多的价值﹖为了这个目的,你不断地开拓自己的知识面,并认真阅读过相关的专业书籍吗﹖
如果对这些问题,你不能做出肯定的答复,那说明你没有做得比别人好,也没有超越他人,从而,你也就明白为什么你比别人聪明却总是得不到升职的机会。看到上面的问题,就更应自己反省,努力做到完美。
一位企业家说过:“判断一个人的知识,要看他主动地把事情弄清楚的程度。”只有如此,渊深和广博的知识才能促使你更上一层楼,对你的发展起更大的推动作用。
事实上,我们应更深入地探索和学习我们所涉及领域的知识。只是泛泛地了解一些知识和经验,那是远远不够的。正如一位出色的企业家说:“‘万事通’在我们那个时代可能还有机会施展,但到现在已经一文不值了。”掌握几十种职业技能,还不如只精通其中一两种,什么都只知道泛泛的一点,还不如在某方面懂得更深入。因为如果你不能做得比别人更好,就不能妄想超越他人,从而也无法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会把你和别人区别开来,使你自己在工作中变得不可取代,为你的职业生涯打下良好的基础。
同时,要获取这种核心能力,需要在职业生涯中做出正确的抉择,而这需要一段较长时间的训练期,很多生活中的失败者差不多也都干过好几种行业,可如果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在一个行业和方向上发展,相信就足以获得很大的成功。
成功的秘诀之一就是: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应精通它。精通自己领域的所有问题,掌握得比别人更熟练、更精通,你就会比其他人有更多的机会获得升职和更长远的发展。
2、让自己变得不可替代
在我们这个时代,全才不过是天方夜谭,于是,专家出现了。专家其实只意味着对某个细节了解得比别人多一点罢了。既然你已经无法成为全才,那么,不妨试着去了解某些细节吧,越细越好,这样,当别人有疑问时,首先想到的肯定会是你。
汤逊在一所很普通的大学读计算机专业。大三那一年,在父亲朋友的帮助下进入一个大城市的一家科研机构实习。刚去的时候他干坐着,上司看他可怜,就扔给他一个东西,说:“三个月内完成就行,到时给你一个实习鉴定。”
三天里,他几乎住在单位,然后——完成了它。
第四天上午,当他告诉上司任务已经完成时,上司吓了一跳,对他刮目相看。又给他几个任务,并且规定很少的时间,而他居然都会提前完成。
实习结束,上司没多说什么,但不久却径直到他的学校点名要他。
这之前,机构的上级部门很奇怪:我这里有好几个品学兼优的研究生,你都不要,却非要一个普通的大学生,不是开玩笑吧。
“不开玩笑,他有专长。”那个领导说。
后来,有一次上级临时借调他去帮忙,结果是:这个部门以前的报表都是最后一个交,并且还经常返工,但这一次,汤逊不仅第一个送上报表,而且一次性顺利通过。
上面点名要他,下面不愿意放,但硬是被调走了。现在他做的事情是负责为新来的研究生、本科生分配工作。
在就业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他为何如此轻松地找到了一份体面的工作?
他总结的经验是:把自己所学的知识对应于社会工作的一个领域,并在这方面强化,找一切机会转化为实践能力。所以从大二开始,他就不再平均用功,而是开始主攻一项:数据库。那是他的兴趣,也是他认为以后用处最广的领域。
他的大部分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他几乎在上一个“数据库”研究生班。当然,他既是导师也是学生。这种主攻到了什么地步﹖有时,老师就让他给同学们讲,而自己在下面微笑着看他。
这样的年轻人有哪个上司不喜欢呢﹖
无论你目前从事哪一项工作,一定要使自己多掌握一些必要的工作技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把自己训练培养成一个适合你期望职位的人,而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掌握必要的工作技能,让自己胜任这个职位。在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时,你应当明白,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金钱上的报酬,而是为了使自己更长久地发展。更重要的是,多掌握一些必要的工作技能,然后才能在自己所选择从事的终身事业中,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
有人告诫自己的孩子:“无论未来从事何种工作,一定要全力以赴,一丝不苟。能做到这一点,就不会为自己的前途操心。因为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那些尽心尽力者始终是供不应求的。”工作是人的天职,履行这个天职最为重要的是要有相关的技能,就像猫一定要学会抓老鼠一样,如果没有好的工作技能,就无法履行你的天职,也就无法成就你自己了。
在公司中,如果你掌握了必要的工作技能,就能提升自己在老板心目中的地位。随之,你会频频出现在公司的重要会议上,甚至被委以重任,因为在老板的心目中,你已经变得不可替代了。
3、100%投入做每一件事
任何公司企业都会要求员工尽最大努力地投入工作,创造效益。其实,这不仅是一种行为准则,更是每个员工应具备的职业道德。
认真地投入,并尽善尽美地完成一件事,要比虽然懂得十件事,却只知皮毛好得多。美国一位知名人士在做演讲时曾对学生说过“比任何事都重要的是,你们要懂得如何将一件事情做好。只要你能将本职工作做得完美无缺,就会立于不败之地,至少永远不会失业。”
一个成功的企业管理者说:“如果你能真正制好一枚别针,应该比你制造出粗陋的蒸汽机创造的财富更多。”
很多人都有过同样的迷惑,为什么那些能力不如自己的人,最终取得的成就远远大于自己﹖如果对于这个问题你百思不得其解,其实就是投入程度不同而已。
那些毫无水平的建筑工人,将砖石和木料拼凑在一起来建造房屋,在尚未找到买主之前,有些已经被暴风雨摧残掉了;学术不精的医科学生,懒得花更多的时间学习专业知识,结果在给病人做手术时,手忙脚乱,使病人承担极大的风险;律师平时不认真研读法律法规,办起案来笨手笨脚,白白浪费当事人的时间和金钱……这些都是缺乏投入精神的结果。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你从事什么行业,都应谨记这个道理。
曾经有人问洛克非勒这样一个问题:“你是如何完成如此多的工作的﹖”得到的回答是:“我在特定的时间内只集中精力做一件事,而且我会尽最大努力去做好它。”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