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8节 稳健的财务管理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和许多台湾的企业主一样,荣泰老板虽然财力雄厚,却仍习于用短期资金做长期投资,也就是说,资本额并不足,由家族借钱给公司(即所谓“股东往来”)。而不管是向谁借,它仍旧是负债,对长期发展非常不利。
另一方面,因为荣泰业务成长迅速,银行的信用额度越来越大,钱也越借越多,信用扩张没有节制,加上资金运用公私不分,导致最后无法收拾。
因此,我深深体会到,企业的财务管理要稳健,不但要有充足的自有资金,还要厘清资金的归属,这样企业才能在健全的资本结构中稳健成长。
其次,要进一步确保公司财务的安全度,必须建立客户信用管理体系。
在荣泰工作的初期,我只负责研发、制造与采购,后来老板要我兼管内销业务,刚接手,台湾的总经销就要求延迟支付,一延再延,结果就赖账不付钱,没多久公司就倒闭了。
这是岛内经销商常用的手法,先要求供应厂商赊销,同时他却可以向客户收现金,转用在其他事业的投资(另一个把短期资金用于长期发展的错误模式)上,一旦其他事业进行不顺利,资金周转失灵,不但原来的事业保不住,还连带拖累上游供货商。
这个例子也说明,经营内销生意与外销是不同的两种学问。岛内许多经营外销业务非常成功的企业,往往在转战岛内市场时失利,就是因为没有建立良好的信用管理制度。
因此,后来宏碁推出“小教授一号”电脑学习机,开始在岛内铺货时,就要求每个经销商先抵押才能批货,将发生坏账的几率尽量降至最低。
经营企业有个很大的陷阱,就是老板常常搞不清手上的资金究竟是自己的、银行的,还是供货商的,只要看到钱就以为是自己的,径自拿去投资,忘了它们其实是应付账款或是短期负债。就我的观察,台湾多半的老板也没经验,甚至有经验的人都常会在金钱流转中迷失。造成许多人很辛苦地创业,事业也非常成功,最后却莫名其妙地倒闭。
这些切身的体会,让我学会了财务管理的基本原则。创业之后,虽然公司财力不丰,但始终未曾忽略财务的健全度;虽然成长过程中不免遭受挫折,却也能安然渡过难关(详见第五章)。
善待员工,共存共荣
就业时期的另一个启示,是企业必须善待员工,并且建立让他们发表意见的途径。
当时,荣泰的同仁对工作都非常投入,对“年轻人的天地”也有相当的期待,但却因公司决策失当,而同仁的意见未获重视,导致员工期望落空、生涯规划变调,必须另谋生路,对这些同仁而言,这是相当不公平的。因为一家企业的成败,不只关系到老板的钱,更关系到员工的心血投入和未来前途。
因此,宏碁创办的第三年,在台湾企业员工入股风气未开的情形下,我便推动了这项制度,目的就是要建立一个共存共荣的环境,同时也让大家都能发表意见,因为股东拿出一毛钱投资,就有权说一毛钱的话,公司也就不致产生偏执的决策。
另一方面,企业要善待员工,不但不应将不合理的企业风险加在员工身上,更要积极地建立保障员工权益的制度。
当年,荣泰曾给我若干技术股,并给我一个董事席位,但有时也要求我要盖章作保。在那个年代,员工的自我保护意识并不像今天这般强,我既年轻又没有出资,老板对我这么给面子,我也只有照做。幸好当公司财务发生问题时,老板扛下债务,否则,我真不知拿什么还债。
由于这段经验,我从来没要求宏碁各事业单位的总经理盖章保证,凭良心说,他们并没领公司多少薪水,实在没理由要他们担负这么大的风险。此外,宏碁也从不给员工技术股,但邀请员工出资入股,而我也事先明白告诉员工,入股的资金要和公司共存亡,也惟有如此才能享受真正的权益。技术股(或叫“干股”)的发放主权操在老板手中,不但没保障,往往还只是空画大饼。
就业历程中的种种教训,我不但铭记在心,而且把它们转换成保护员工与公司的制度,而不是学会招数之后拿来对付别人,为自己谋利。
不仅如此,我们更从根本着手,不断灌输员工自我保障权益的意识(参见第十三章)。因为我深切地希望,宏碁的同仁是最懂得保障自身权益的一群员工。
许多企业主的想法是,员工的权益过高,将不利于自己的利益。但我认为,如果员工能够了解保障自身权益的重要性,也就会尽力维护公司生存,如果公司发生问题,员工的权益也会丧失;另一方面,员工为了创造更大的权益,也必然会尽力为公司贡献。
这段就业生涯给了我极深的感触。台湾经济结构中,家族企业比重极高,因此,企业常因家族而兴,也往往也因家族而败。当企业面临困难,也正是内部意见纷杂,力量分散的时候,如果能有家族的支持,的确比较能够渡过难关。荣泰最初也是在家族支持之下才转亏为盈。但是,以家族成员为决策核心,难免因集权而无法产生平衡的意见,一旦步入歧途,便很难及时悬崖勒马。
因此,如何保留家族企业的优点,避免家族企业的缺点,是我创业之后最重要的课题。
集体创业
正向思考:经营者应以老板自居,员工听命行事,则效率高。
反向思考:经营者应以伙伴自居,分工互信效率更高。
思考逻辑:产业变动快速,如果大家不能对自己负责,成天看老板脸色才有所行动,将会误导决策,应变也会迟缓。
荣泰在处于顺境的时候,老板非常信任我,我也全力以赴为公司打拼。但在公司开始陷入困境时,老板的态度变了。有一次,老板竟当面质疑采购物料的价格偏高。我努力工作,并不求褒奖,但绝不希望被老板怀疑,于是当下便第一次萌生去意。
1976年下半年,荣泰状况已经无可挽救,原来任职研发部门的黄少华、林家和与我不得不离开公司。于是,我们在非常仓促的情形下创业,初期的目标,是设定在新兴的微处理器市场。
当时,我们都非常看好这项产品。若说发动机是机器的心脏,那么,微处理器就是机器的大脑。发动机的发明带动了工业革命,可以预见微处理器的问世,也将是工业发展史中另一个转折点。我们有感于台湾因为没有赶上第一次工业革命而积弱不振,这一次无论如何不能再错失机会,因此希望能在岛内推广微处理器技术。
由于有荣泰的工作经验,我已算是岛内第一个深入了解微处理器的管理者。1974年,我曾邀请工业技术学院谢清俊、蔡新民等教授到荣泰上课,让从未学过电脑的工程师对电脑数字式架构有所了解。为了磨炼大家,还特别请老师用英文上课。当时,林家和以及黄少华都曾接受这个教育培训。
另一个创业伙伴邰中和,也是对微处理器情有独钟的人。他原在神通电脑任职时,就负责代理英特尔的微处理器业务,由于到荣泰洽谈生意与我们相识,后来便加入创业行列。
现在,外界常说的宏碁创办人有五位:林家和、黄少华、邰中和、我太太和我,实际上还有另外两个人,一位是原来在荣泰负责工业设计的涂金泉,一位是主修管理、英文水平极佳的沈立均(经由邰中和介绍认识,“宏碁”便是由他所命名)。我们凑足100万新台币的资本(我和我太太占50%,其他五位各占10%),以11位成员和租来的110多平方米的公寓,开始了“集体创业”的历程。
但在创业一年之后,涂先生和沈先生便离开宏碁。他们的离开,对宏碁产生不小的冲击,却也促成宏碁集中全力发展电脑的契机。
约法三章
宏碁创立初期有三项基础业务,除了微处理器相关业务之外,还有涂金泉负责的工业设计,以及沈立均负责的海外贸易和代理业务,后两项业务投资小、回收快,而微处理器市场还不成熟,资金不断投入却进展缓慢,光是购买一个电脑系统就耗去75%的资本,因此收支一直无法平衡,整个公司几乎是仰赖其他两项业务维持。涂、沈两位可能是觉得划不来,便离开公司。
这两位的离去,同时也带走了工业设计业务,与净利极高的电话机接头插座订单(后来变成台湾重要的外销产品),而其余五人则继续经营微处理器。虽然并不十分确知市场在哪里,但我们都相信微处理器是有前途的。
在创业之初,我们进行过多次沟通,并约法三章。
第一,万一公司撑不下去,就先由少数人留守,其他人到外面找工作,让公司可以继续经营。在这个阶段,其余伙伴的薪水打八折,我的薪水(月薪3万元)打对折,我太太有两年未支薪,以便降低费用,让公司撑得久些。
第二,创业初期由我做主,但必要的时候,如果我的领导能力或财力不足,就要找其他人才来领导公司。
第三,虽然我和我太太拥有公司一半的股权,但若是我的决策遭到半数伙伴反对,就可将其推翻。
也就是说,在合作之前,我们就建立了将公司利益置于个人利益之上的组织原则,并宣示宏碁不走家族企业路线与尊重小股东的决心。
这些默契为宏碁往后的组织调整奠定了互信的基础。后来,我们从IBM邀请刘英武担任总经理,刘先生辞职之后,由第二代经营者主导各事业群,创业者退居第二线,接棒过程都很平顺,可以说这是因为从创业第一天就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另外,我们很早就建立了一个重要的基本信念:台湾产业要升级,非得走研发、自创品牌及国际营销路线不可,否则长期的竞争力与稳定度就会受到影响,所以这几类人才的投资,绝不能省。
现在回想起来,宏碁投入了许多心血培育人才,除了奠定宏碁健全发展的根基之外,外流的人才在业界都有杰出的表现,也算是宏碁对整体产业的贡献。
自创品牌几番波折
在宏碁创业初期,台湾微处理器市场仍是一片荒地,开发市场格外困难。受限于财力,我们从贸易与顾问业务切入市场。
要靠顾问业务赚大钱并不容易;但借此维持开销,积累经验,并不成问题。前五年,我们就替岛内外客户设计了40件微处理器的应用产品。值得一提的一笔生意是1980年由诚洲电子委托设计的终端机(由明总经理李耀执行),这也是台湾第一项大量外销的微处理器应用产品。
当时,大同、东元等公司也都在开发终端机,但却无法商品化,而诚洲董事长廖继诚与其他公司的不同之处在于,他敢先投资数百万元开发模具,且具备立即大量生产的能力;其他不敢投资模具的公司,只能先以手工制作样品,如果客户下订单,必须三至六个月后才能批量生产,基于时效与商品化能力的考虑,客户自然选择了诚洲。
另一方面,当时宏碁规模虽小,但却具备实时掌握新技术与材料信息的能力,所以设计出来的产品、材料的质量与成本都优于其他公司。双方优势的结合,让诚洲打响了台湾信息产品大量外销先锋的名声。
在这笔交易中,我们改变计价方式,以过去成本加上些许利润,变成先收成本费,后加权利金(依销售数量计费),初期收入较少,也要承担市场开发失败的风险,结果诚洲终于成功,我们的收入也比预期的多很多,对日后发展帮助很大。
那一回,我曾计划为诚洲打品牌,并且已经签订独家外销总代理合约,但是他们希望从事数量较大的代工(OEM)业务,因此只好将计划搁置。其实,创业的前五年,宏碁就有意帮大同、东元等公司打品牌,但迫于现实,这些公司都极需大量生产的订单,而且自创品牌需要较大开销及长期的耕耘,当时他们意愿都不高,我们也只得放弃。
直到1981年宏碁推出“小教授一号”电脑学习机,我们才以自己开发的产品,圆了自创品牌的梦,成功地打开了国际营销网络。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