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节 中国传统的儒家智慧(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忠恕之道
儒家的道德规范,说穿了不外乎“忠”、“恕”二字。“忠”,就是要求待人诚恳、不欺诈、不瞒骗,受人之托,就要忠人之事;而“恕”则要求能够宽厚待人,凡事多体谅他人,多多进行反躬自省。
正是由于两千多年来,忠恕大行其道,所以形成了国人谦恭卑谨、温良敦厚的性格。一个“忠”字,就是要求我们老老实实做人,正直无私。它堪称是中国人最原始的“诚信”原则,值得人人遵守。时下社会各界都在大声疾呼“诚信回归”,看来传统的道德规范如今似乎真的有所缺失,而它在现代社会也必能彰显新的价值。
“忠”的内涵很广泛,并不单纯指臣子对君主忠心不二、尽职尽责。其实对普通人之间的关系,也有必要用“忠”来调节。就是说,对人要一心一意,尽心尽力,受人之托,忠人之事。孔子曾强调“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这里所谓的“忠”,也就是诚恳、率直、光明正大、磊落坦荡的意思。
至于“恕道”,孔子的教导就更多了。毕竟“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对每一件小事都斤斤计较,抓住别人的一点点小过失不放,得理不饶人,那可不是谦谦君子的风度和作派。因此在儒家看来,对待别人的过失要尽量宽容一些,有理最好也能让三分,这样才能达到和衷共济、日臻善境的效果。所以说,为人应能容忍他人的过失,不要求全责备。《左传》中有一句话,“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堪称至理名言。正所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如果考察他人的标准过于苛刻,那世上就没有你信得过的人了。
怎样才能做到“恕”呢?其实很简单,就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条原则极其为孔子所称道,在《论语》中曾多次提到。它的意思是说,连自己都不喜欢的,就不要强加给别人了。看起来这标准很简单,但要身体力行起来却不容易。
据说,在基督教的教义中有这么一条:“己所欲,施于人”。《圣经》中马太福音(七•十二)也有记载:“你愿意他人如何待你,你就应该如何对待他人。”这句话曾被许多西方企业奉为黄金准则。初看起来,似乎至理至真,这不是一种“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博大胸襟和高尚情怀么?但是须知,己之所欲难道就一定是他人所欲么?如果片面地以己度人,难免会一厢情愿地将许多他人并不乐意接受的东西
强加给别人;一旦这种思想太极端,甚至会导致高压和暴力方式。如果一个国家也奉行这样的政策,无疑会给国际社会带来更大的动荡和不安,影响世界的稳定。今天的美利坚合众国就在世界各地推销自己的文化和价值观,甚至包括它的民主制度,理所当然地会被看成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行径。这种思维逻辑和孔夫子的忠恕之道相比,高下立判。
当然,孔子的忠恕之道,也并不是要人们对任何事情都一味地包容、退避、忍让,毕竟万事都是有限度的。孔子的弟子有一次问孔子,“以怨报德当然是老师所不提倡的,那么,我们如果以德报怨的话,应该没错了吧?”孔子回答说,“如果以德来报怨的话,那又该拿什么来报答德呢?我看不妨‘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样才比较好。”作为中国人,我们实在佩服孔夫子的智慧。“以直报怨、以德报德”,简简单单八个字,可以看作是忠恕之道的最好注解。
道德的力量
儒家学说的创立是为当时的统治者服务的,阐述的多为经世治民的政治理想。事实上,管理工作大都是相通的,大到治理一个国家,中到管理企业或组织,小到管理一个家庭,总的原则和标准并没有什么实质的区别。当时能够把一个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的人,想必放在今天也一定是个不错的企业家。所以对今天的管理者来说,借鉴一下孔子的政治学说和管理思想,还是很有必要的。
儒家的管理思想,主要包括实行“德治”和“仁政”,树立“以民为本”的观念。孔子不主张通过刑罚使人产生畏惧心理,从而达到管理的效果;而是主张通过礼乐教化来感化人民,使他们自觉自主地认识到哪些行为好而哪些行为不好。孔子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就是说,用刑罚等法治手段来惩罚不道德的人或事,人们虽犯法而受到惩罚,可心里却未必有悔改之意;如果施行德政,以“礼”的精神来教化引导民众,那么人人都不敢做坏事、错事,心里时时有危惧惊悚之感,要是这样,社会也就可以达到稳定了。因此在孔子看来,“法治”并不能完全消除人们心理上、思想上、道德上的邪恶,而“礼治”却能以柔和缓进、通过以理服人的方式使人们懂得何者当为,何者不当为,正是道德的力量促使他们走上正道而耻于做坏事。
今天的中国,在“依法治国”的同时,我们正在普遍提倡“以德治国”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又何尝不是在实践孔子的政治理想呢。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者而言,其实也不妨采取“道德与法制”相结合的管理模式。虽然中国社会长期以来制度缺失,“人治”观念远甚于“法治”观念,在这种情况下加强制度建设和法治观念的普及诚然是好事,但也毋须矫枉过正。因为中国人打心眼里崇尚的是“以理服人”,而并非“以势压人”或“以法唬人”。老子就说过,“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同样地,对某些人来说,他也“不畏法,奈何以法惧之?”只有坚持“两手抓”的方针,在谆谆告诫的同时循循善诱,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结果。所以说,道德与法律不可偏废,才是有效管理的根本。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