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节 财务稳定及风险分析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常见亚洲财务特征
多年来累积的贸易顺差,使亚洲各国在全球外汇存底排行榜上多名列前茅,以二○○四年四月为准,日本七千亿美元居全球首位,中国四千四百亿第二,台湾二千二百八十亿第三,南韩一千六百四十亿第五,香港一千二百四十亿第六,印度一千一百三十亿第七,新加坡一千零三十亿第八。如此厚实的财务基础使这些亚洲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当稳定,通货膨胀率和利率都低,国内投资也源源不绝。
可惜多数亚洲国家一九九○年以前的保守财政政策,渐被赤字预算政策所取代,政府经费或是用于刺激金融风暴过后的经济发展,或是用于在政治更民主化后争取更多选票。而中国的财政稳定问题与其余亚洲国家很不一样。固然全球外来直接投资最多、全球外汇存底次高,让中国的财务地位看起来很健全,但其呆帐问题严重,总数达五千亿美元,相当于未偿债务余额的二○%至二五%。社会安全的养老金负担也面临经费大幅短缺,预计缺口将达三千亿美元。由于中国一般大众缺乏投资管道,政府多年来是靠高家庭储蓄、贸易顺差和外资,挹注问题重重的财务金融部门和社福计划。想要透过对呆帐资产进行重整或折价出售来降低呆帐金额,却时常遭到高风险不动产贷款和浮夸不实的基础建设计划所妨碍,因此中国的财政能否稳定,很大一部分端视政府实行现代化财政和会计制度的步调有多快。在国家主席胡锦涛和总理温家宝领导下,中国必须积极履行在二○○六年底前,对国际竞争者开放零售、金融和银行等等市场的义务。中国政府还负有照顾失业者和弱势团体的社会重担,这些人估计占中国人口的两成而且多数集中于乡间。这是中国势须平衡经济成长和社会公平,以避免重蹈前苏联覆辙的理由。中国当前的领导人深知民间疾苦,所以坚持用宏观调控来冷却偶而过热的经济。中国人代会正首次草拟保障农民和盲流工人权益的法案。在中国把低收入人口,目前指平均所得二百美元者,提升到小康程度五百美元之前,其经济发展会持续受到仔细观察和监督。
经常帐情况
亚太国家大多靠出口导向产业来发展经济,所以贸易盈余通常都不错,在学到九七年金融风暴的教训后尤其如此。由于多数国家的政治人物对保护本身政治利益均不遗余力,因此亚太各国基本的财政弱点,往往来自政府不遵守维持预算平衡的财政纪律。这是民主国家通病,朝野政党只顾争取眼前选票,忽略对下一代选民的责任。各国经常帐情况请看表1-6。
国际收支经常帐余额之所以重要,在于一国偿还外债及为将来大规模建设计划借款的能力,与它密切相关。若经常帐余额不足以支应其还款义务,那暴发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就很高。唯一例外的是美国,它靠大量流入的外资来弥补巨大经常帐赤字,在二○○四年年中,每天约有二十亿美元进入美国。亚洲各国既然是美国最大债权国,美亚某种程度便形成了难以打破的特殊政治关系。以中国为例,据摩根史丹利公司(Morgan Stanley)指出,中国是美国国库券主要购买者之一,过去八年又使美国消费者节省开支达六千亿美元之多。美中如此复杂的经济互赖关系,使两国风波时起并可能撼动全世界的政治关系,多少得以稳定下来。
政府财政及货币政策
亚洲各国以出口为导向的经济政策,仰赖美国的程度多于仰赖欧洲,其货币政策通常也密切追随美国联准会(Federal Reserve Board)。联准会主席葛林斯潘(Alan Greenspan)例行性新闻宣布,变成了决定全球包括亚洲利率调整步调的第一重要事件。
货币政策另一要素即外汇汇率,亚洲多数国家除澳纽外,汇率均以钉住美元为主。紧钉美元政策使大多数亚洲国家为出口商品订价时较有迹可寻。但因长期延宕依市场需求调整币值,紧钉美元政策也易形成,当累积外汇存底远超出正常投资与贸易的外币资金需求时,会产生泡沫经济。日、港、新、台、中各处于不同经济发展阶段,因政府严苛的货币政策,导致来自各方的热钱把不动产市场、股市和消费者物价指数,抬高到离谱的程度,使大部分消费者深受经济成功之害。比起西方相同所得水平的经济体,上述各国并未充分享受到大量外汇存底的好处,经济成长亦未反映在一般大众的生活质量上。
各国竞争力
国际企业在做重大固定资产投资的决定前,标的国的地缘政治风险及财政风险是两项基本考虑。同样重要的是须衡量各国竞争力长短,更恰当的说应是衡量每个济经实体的竞争力,因为自由贸易与信息科技已使国界日势模糊。IMD二○○四世界竞争力年鉴指出,有九个地区性经济体具备独特的全球竞争特点,包括德国巴伐利亚(Bavaria)、印度马哈拉希(Maharashtra)及中国浙江。为进行完整的比较,IMD把竞争力分为四类:经济表现(国内经济、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就业、物价),政府效率(公共财务、财政政策、体制架构、商业立法、社会架构),商业效率(生产力、劳动市场、金融业、管理措施、态度与价值观),相关建设(基础建设、科技基础建设、医疗、环境、教育),并给予数值评等。
IMD二○○四世界竞争力年鉴调查了六十个国家与地区性经济体,结果发现亚太各国有令人鼓舞的进展。十分重视策略的新加坡不出所料排名全球第二、亚太第一。澳洲因基础建设、经济表现及政府效率得分高,全球排名第四。台湾以世界级创投和技术创新温床,即使有与中国爆发政治冲突的潜在危险,基础建设与政府财政也面临诸多挑战,但仍排名第十二。马来西亚也很难得排到第十六名,主因是基础建设完备,政治透明度提高。日本第二十三名,只比中国前一名,原因在于政治改革步调太慢,及经济景气始终未能持续性复苏。第二十四名的中国,经济成长依然令人刮目相看,但政府效率同样有待提升。印度落后中国十名,排第三十四,理由为基础建设和社会架构欠佳。南韩由于问题很多,诸如劳工抗争频仍、国内投资不振及国会对立,也只到第三十五名。印度尼西亚有可能是下一个亚洲商业成长的明日之星,目前排名五十八,几乎等于垫底,因为它在四个类别进步都不够多。可惜的是这份报告内没有越南和孟加拉国的资料。
IMD也对这六十个经济体做了投资信用评等全球排名。像澳洲、日本、新加坡、纽西兰等得分虽高,但没有一个亚太国家进入前十名。显然亚太各国还需投入更多资源,改进财务信用通报制度,并加入全球信用通报数据库。中国自前总理朱镕基开始推动相关计划后,投资信用已有长足进步,足证建立可靠的基础软件建设,对维持经济成长于不坠极为重要。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