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节 界定亚太地区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定义
在管理学教科书里,亚洲的定义通常包括东北亚和东南亚,但不含印度、澳纽,理由是文化背景或商业习惯不同。但从商业策略规画的角度看,亚太地区必须纳入这两部分。澳纽除地理上接近亚洲,在跨国企业眼中也是人才的重要来源,因为当地人具有西方管理背景,待遇也比起欧盟或美国人才合理。事实上澳洲人富冒险精神和朴实天性,对跨国公司的亚太管理团队是一大助力。当聘用外籍兵团的成本越来越高,以致引起跨国公司关切时,来自南半球的管理老手自有其优势。
至于印度,它正逐步消去对外人的设限,强调与亚洲邻国建立更紧密的经济关系,更着眼于打进全球市场。随着印、中各自在经济发展上努力前进,这两个世上人口最多的国度和历史世仇必会有更多的竞争与合作。而跨国公司在亚太策略规画中纳入印度,将可对亚太市场的雷同度、竞争强度、和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有更宽广的视野。基于印度人的购买力更接近亚洲而非西方,特别是中国,在做市场分析、选择原料供货商、寻找适当当地产品、订定最佳研发中心标竿、和分享管理经验方面,将印度与亚太各国相提并论有很大的好处。
定义次区域
亚太地区原则上可分为(1)东北亚、(2)东南亚、(3)印度、(4)澳洲纽西兰。有时因市场规模及控股公司旗下关系企业和合资企业业务的复杂性,日本或中国会特别被区分出来成为次区域。
因全球化和IT使用的便利性使国家的界线越来越不明显,因此界定次区域的重要性跟着降低。企业在建置商业活动组织时,加入次区域管理层级已不再是优先要务。反而首要着重商务,其次着重行政及法务支持,放眼市场并以业务为中心的管理架构,更合乎企业的需要。理想的亚太管理团队应包含散布亚太各国的重要主管。以IT如此进步,这种虚拟管理团队在许多跨国公司已属常态。所有次区域均应在全球经营团队的管理之下,全球团队是商务和营运活动的主导者,区域及次区域团队则在符合整体的区域执行方案指导下,负责协调和支持全球经营目标。定义次区域主要为了方便,针对特定市场需求订定不同经营计划,以及有系统的追踪经营成效。
除了上述四个次区域,阿拉伯或回教国家则经常由欧盟直接管理,或归类为欧盟下的中东(或近东)次区域。把中东纳或不纳入亚太,对跨国公司没有什么差别,因为除了石化、国防及营建等特定产业,中东的新商机往往并不多。很多印度贸易公司和若干亚洲公司早已掌握了中东例行的商业需要。中东十分仰赖出口石油和相关基本产品的收入,经济相对并不活络,它缺乏坚实的制造业基础和相当人数的中产阶级,而这些都是长期繁荣的必要条件。
人口、GDP、PPP和HDI
亚洲以超过全球半数的人口,在以人数和人口学为标准的评估中必然占有极高的比重。全球人口最多国家的前十名当中,亚洲就占六国:中国(十三亿)、印度(十亿)、印度尼西亚(二亿四千万)、日本(一亿三千万)、孟加拉国(一亿)、越南(九千万)。不过必须注意的是亚太大多数人口仍很贫穷,几乎没有什么购买力。以中国为例,尽管沿海超现代化都市比起西方各大都会毫不逊色,但十三亿人民当中,仍有至少七亿人生活在落后的乡村或极其原始的农业区。这些贫民的平均所得不到两百美元,除拥有电视机等基本家电外,几乎买不起任何现代商品。印度也有众多只能勉强糊口的贫民。因此拟定亚洲经营计划时,务必清楚的界定目标顾客和目标顾客人数多寡。西方国家常用于模拟或约略对照已知和未知市场的桥梁因素法(bridge factor),绝不可用于研究亚太市场。没有确切顾客群为对象的市场研究等于白做。更糟糕的是那会导致整个投资计划陷入灾难。
GDP
亚洲GDP约占全球GDP的二五%,日本最高,中国第二,韩国第四、印度第五(请参考表1-3)。
南韩是继日本之后第二个符合个人财富标准和全国经济实力,而有资格加入经济合作暨发展组织(Organization of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OECD)的国家。能够成为OECD的一员也显示,南韩与西方已开发国家一样是工业强国(全球GDP排名第十二)及消费导向国家。
目前中国和印度是世上GDP成长第一名。但这两国至少需要三十年持续的成长,才能变成真正的经济强国。直到最近中、印的中产阶级人数不断增加,才成为刺激其国内耐久财像住宅、汽车、消费电子品、个人计算机、珠宝和全家度假等消费的重要因素。
平价购买力
依照平价购买力(PPP)定义,亚洲经济的排名又截然不同,请看表1-3。以当地与生活水平相关的一群产品与服务,包含食衣住行、教育、医疗、家电、计算机等等为准,将其价格转换为美元,由此得出的实际购买力综合指数,即称为平价购买力。中国在计划经济年代因长期实行自给自足政策,现已拥有自行生产几乎所有工业品及消费品的能力。在经济孤立时期实行的节约配给制度,突显出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下物资多么缺乏。后来人民币经过一九八三至九四年间对美元数次大幅贬值,其购买力才开始超越名目币值。这使得中国的名目生活费用,含住屋、义务教育、医疗、公共运输、米、食用油和冬季取暖燃料等,比世上几乎所有国家都低。若以美国经济为基础来做比较,中国的PPP是其GDP的大约五倍。这是到二○○四年中期,中国的水泥消耗量已占全球近四○%、钢二九%、铝二五%、米三三%、行动电话二○%,而其GDP却仅占全球约四%的主因。事实上,若把GDP乘以五,再对照PPP总数,得出占全球比例一六%,就代表中国在全世界的经济实力。颇出人意料的是,这一数字比全球第一的美国,占世界PPP二二%,并没有差很多。
印度和其它东南亚国家同样受惠于PPP高过面值(GDP),在以PPP衡量整体经济规模时可获得额外加分。依PPP的定义,印度经济规模约三兆五千亿美元,占全球九%。这是企业想要达到全球规模就不能放弃印度经济的主因。
日本排名则落至第三,因为日本的生活费用比起做为标准的美国高出太多。相对较低的PPP也代表虽然所得水平高,一般日本人其实买不起昂贵的商品。
研究亚洲经济切不可忽视PPP,尤其GDP与PPP差距显著的中国、日本和印度。PPP值得注意的是,它真正反映出在当地市场环境下,民众购买日常用品的能力,GDP则可换算为美元,列于全球综合财务报告中。有关这个主题第二章会详述。
人文发展指数
亚太区人文发展指数(Humanity Development Index,HDI)的成绩就没有GDP和PPP好,原因是亚洲各国发展经济唯GDP成长率是问。大家过去只以国民平均GDP成长多少以及其它国家增加多少,视为经济成就,以此衡量成败。我们常看到亚洲各政府以GDP为中心的经济计划,经常为了发展经济而牺牲环境、政治改革、多元文化及社会安全制度。除澳洲、日本、新加坡和纽西兰,其余亚太国家的HDI得分都不高,这反映大多数亚洲人的生活质量被打了折扣。不过由于大众媒体和现代信息科技发达,已开发和开发中国家更易于互动,使亚洲人对精神层面质量的意识日益高涨。不少亚洲人认为,即使经济发展是生活水平的重要指标,但在GDP外还有很多努力空间。由注重GDP转向注重PPP的过程也是黄金商机的所在,第二章一并讨论。
商业成长关键地区
从地理观点看,因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仍在起步阶段,加上创业风盛、中产阶级快速增加、科技人才素质优、科学基础扎实、劳工勤奋及政府政策务实等等有利条件,未来亚太商业成长潜力最大的非中国与印度莫属。日本则向来是重要的成长地区,只要能提供别出心裁而非大宗产品即可把握其市场潜力。韩国也有某些产业存在着不少商机,如金融和先进科技。至于亚太其它地区,若能进行有系统的彻底研究,同样可以发掘成长的机会。只是亚洲市场在大多数情况下竞争比欧美更激烈,因为在这里无论高低阶产品市场都有数不清的公司投入其中。有关成长机会请看第三章。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