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泰勒的“最佳方法”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爱。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钱。
古代的中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服务。现代的美国人说,管理意味着控制。
所以,现代管理学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是为了钱,为了控制。你到图书市场上去看,几乎所有的管理学著作都在告诉你:管理的终极目标是为了最大化地赢利。为什么最大化地赢利会成为管理的终极目标呢?作为一个企业主,你要赚那么多钱干什么呢?如果仅仅是为了赢利,你是找不到出路的。赢利不是你的终极目标,让生命成长才是你的终极目标。
为了钱,为了控制,于是就有了现代管理学这个概念。虽然那些学者并不理解现代的管理学与古代的管理学有什么区别,但他们仍然自以为是。他们说,管理学是从弗雷德里克•泰勒的一只跑表中诞生的。
弗雷德里克•泰勒最初是宾夕法尼亚洲米德韦尔钢铁厂的一位工头。作为一个基层的管理者,他为工人们的低效率感到苦恼。他确信,工人们之所以倾向于“磨洋工”的工作方式,完全因为他们是一群人性本恶的坏蛋。他要设计一种“最佳方法”,让工人们在同样的时间内完成最大的工作量。他找到一个名叫施米特的铲装工人,要求对他的操作进行分解试验。
施米特是一个大块头的荷兰移民。泰勒告诉施米特,如果施米特能够按照他的方法装运货物,他就能让施米特得到较高的工资待遇。由于金钱的激励作用,施米特答应了。
接下来,泰勒手持跑表,对施米特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做了监测。他还试着转换各种工作因素,以便观察它们对施米特的日生产率有何影响。他实验了各种程序、方法和工具的组合,最后为施米特制定了严格的操作规范。实验证明,施米特的生产率的确得到了显著提高。
身体强壮的施米特成了米德韦尔钢铁厂的模范工人。既然施米特能够如此优秀,其他的工人当然没有理由继续“磨洋工”。这样,泰勒就成功地达到了他认为可能达到的生产率目标。在19世纪晚期,科学作为一个时尚的概念正在受到人们的热捧,泰勒毫不犹豫地把他的理论贴上了科学的标签。20年后,他出版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做《科学管理原理》。
事实上,这位后来被企业界和学者们推崇的效率专家一直是工人们憎恨的对象。在泰勒眼里,工人们不过是使用工具的工具、操纵机器的机器。他公开声称:“我们不需要工人有什么头脑,我们只要求他们听话,把我们指令的工作尽快地干好。”
泰勒所谓的“科学管理原理”,简单地说,就是通过研究、设计和制定严格的操作规范,让管理当局能够更有效地监视每一位工人的工作要素,以完成较高目标的生产效率。坦率地说,泰勒并不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设计操作规范的管理者,但他却被人们称为“管理学之父”或“现代管理之父”。后来,人们又把“现代管理之父”的称号送给了彼德·德鲁克,改称泰勒为“科学管理之父”。
就在弗雷德里克•泰勒研究“最佳方法”的同一年,施米特的荷兰同胞赛缨尔·龚帕斯在工友们的支持下成立了“美国劳工联盟”。5年后,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英文版出版发行。劳资冲突愈演愈烈,甚至成了那个年代政治运动的主题。从那时到现在,110多年过去了,人们仍然没有找到经营企业、管理员工和造就工作绩效的“最佳方法”。
美国人之所以把弗雷德里克•泰勒称为管理学之父,是因为他们的历史渊源。但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中国的学者居然跟着这样鹦鹉学舌。这些狭隘的学者用西方人的说法否定了中国,尽管他们并不理解中国文明的奥秘。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