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章 塑造自我的技能(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三、学会控制自我
在一场举世瞩目的台球比赛中,上届的世界冠军已经走到卫冕的门口,只要把最后的那个黑色8号小球打进球门,他就可以登上领奖台了。恰恰就在此时,一只苍蝇飞过来凑热闹,它先是飞到这个选手握杆的胳膊上弄得他痒痒的,他停下来,苍蝇飞走了,但是转了一圈又落到了选手的眉头上,他不耐烦地用手去打苍蝇,苍蝇又轻捷地逃走了。也许是故意捉弄这个选手,苍蝇又像幽灵一样落在了那只黑色8号小球上。终于,选手动怒了,拿着球杆就朝着苍蝇捅去,结果苍蝇没打着却碰歪了球。按照比赛规则,给了对手一个反击的机会,结果人家抓住机会一气呵成把该打的球全打进了。面对一只苍蝇,此选手没有控制住自己,就这样与卫冕冠军失之交臂了。不能控制自己的人往往因小失大,让孩子学会控制自我的技能吧!
人们经常为自己一时的情绪、兴趣、欲望所支配,而失去理性,造成本不该有的损失,从而最终输掉自己。让孩子学会控制自我、支配自我并自觉调节自我的行为,即孩子既能够自觉地完成理所应当完成的任务,又能够抵制不良行为。父母在管教孩子的过程当中,要注重把对孩子外在的约束力转化为他们内心的自我控制的能力,这样孩子们今后才能真正独立走入社会,求得很好的生存。
(一)建立“可、否”观念
让孩子懂得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事先在脑海中有一个判断是非好坏的标准,按照这个标准,孩子才能认识到自己行为是否正确,才能学会控制自我。父母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向孩子灌输“可、否”观念:
* 直接告诉孩子。很多时候,作为父母可以直接告诉孩子如何做是被允许的、如何做是被禁止的,但是一定要说出令他信服的理由,比如不准孩子晚归,就要举出因为治安、睡眠等原因来让他认可;
* 通过评价他人的行为。在给孩子讲故事或者在看到他人行为的时候,可以在孩子面前作出客观的评价——这时父母要注意不要将自己对人家的好恶强加进来,这样在潜移默化之中,让孩子内心明白“可、否”的观念。
* 反观孩子自己的行为。在孩子做完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及时对他的优点加以表扬,以后他就会再接再厉了,指出存在的缺点和不足但不要用严厉批评的语气,这样他就能切身感受到“可、否”观念了。
(二)制定一些约束规则
在划定“可、否”观念的范围并得到孩子的认可接受以后,最好能直接抓紧时间把这些观念上升为规则,约束孩子的行为,对孩子进行法治。
* 规定孩子有规律的生活作息。如要求孩子准时起床、准时就寝,按时饮食,不偏食、挑食等,让孩子从控制自己的生活开始学会控制自己的内心。起初可能对孩子来说有些困难,父母要勤于督促他们,让他们把控制自我养成习惯,习惯就成自然了。
* 善于利用集体规则。往往学校中的规则孩子们更愿意听从,借助老师和学校的手段要求孩子在集体中要遵守集体规则和纪律,着重培养孩子的社会道德规范和社会责任心等方面,不可随心所欲地侵犯别人的利益等等。
* 制定相应的奖惩标准。对于孩子来说,有的时候父母光是嘴巴上说教根本不起什么作用,必须采取“行动”。他要是能很好地控制自己马上要奖励他,要是硬要依着自己的性子,就要惩罚他,绝不能手软。
(三)培养孩子自觉控制自我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