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7节:组织内部的“鲶鱼效应”(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革自己的命:组织内部的“鲶鱼效应”
  一个组织有无活力,要看有没有自己革自己命的勇气。解放军是个勇于自我革命的组织。这种自我革命,使这个组织在适应环境变化中,永远处于最佳战斗状态。
  有的时候,为了激发竞争和组织活力,需要有“自己人打自己人”的胆略和智慧。而解
放军运用“自己人打自己人”的方式,目的是让所有成员和作战单位都参与竞赛。
  其实,人们不会做你希望做的事情,只做你检查的事情。如同我们上学,如果取消了考试,绝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是完不成学业的。在解放军中有句很流行的话:军事训练成绩的提高靠比武,政治教育的成效靠考试。这也是竞赛。
  适应变化,是所有企业面临、许多企业成员都懂得的道理,但为什么有的企业变革成功,而有些企业则在变革中消亡了呢?
  变革是需要勇气的。这种勇气来自于能否战胜自己,而这种战胜是需要付出代价的。
  诺基亚是靠加工木材起家的百年企业。1990年前的芬兰诺基亚公司主营业务有两块:一块是木材加工,另一块是生产橡胶制品。芬兰位于北欧,只有500万人口,本国市场很小。几十年来,诺基亚主要是为苏联提供橡胶制品,由于市场稳定,所以生产和生活都很好。但是,1990年,环境突然发生了改变,苏联解体,诺基亚既有的市场没有了,企业面临着生存问题。当时的董事长感到,企业要生存就必须转型,但这个建议遭到董事会成员的极力反对。
  在巨大的压力下,董事长最终选择了自杀。新任董事长奥利拉上任后经过调查认为,前任董事长的思路是正确的。他向董事会摊牌:要么改变,要么我走人。董事会最终同意了奥利拉的意见。诺基亚在奥利拉的带领下迅速出售掉部分木材加工、橡胶制品和电视机生产企业,集中精力做通信产业。到2002年,诺基亚已经是世界排名第一的移动通信供应商了。
  让组织内部时时保持活力,促使企业内部主动变革,是组织有效率的标志之一。
  20世纪80年代中,著名作家刘震云发表了小说《新兵连》。小说中描写了一群河南来的新兵在新兵连里展开生存竞争的故事。小说以那个特定年代、特定环境为背景,从负面写了军队。但我以为,部队中的这类现象今天依然存在。如果我们从正面看,这种竞争恰恰是解放军内部具有活力的表现,表现了他们从跨入军营开始就展开的个人成长竞争。我认为,那是真实的。解放军内部的竞争,不仅表现在个人,更多表现在组织:班与班,排与排,连队与连队。这样产生的合力,使这个组织具有了非常自主的变革力量。
  在军队中,不仅同年兵在竞争,而且班与班、连与连、团与团之间都有竞争。除去一般性、日常性的竞争,还需要设计“比武”、红蓝军对抗等等科目。
  部队的士气是在比赛中激发的,战斗力是在对抗性演练中提升的。我在解放军政治学院读书时,有一个关于如何带兵的课程。我至今依然清楚记得有一条非常重要的经验:让兵与兵、部队与部队之间展开竞争。为达到这个目的,有经验的带兵人就要自觉地创造竞争的条件。
  我们中国人喜欢“以和为贵”、“自己人不打自己人”。但从组织管理策略上说,自己人与自己人竞争有时候其实比自由市场竞争可能更符合公司利益。
  一个繁荣的街区,可以同时有好几家星巴克咖啡店,基本上就是自己人与自己人竞争。北京星巴克创办人孙大伟认为,好的地段要赶快多开几家店,他非常鼓励星巴克与星巴克竞争。
  与自己人竞争,可以稳住自家地盘、扩大疆域,更重要的是,可以压缩外敌入侵的机会。对企业经营者来说,能够形成一个自己人与自己人竞争的战略布局,是一大乐趣。这种布局完全符合公司的整体利益,而且可以培养企业内的一种良性竞争的氛围,夯实企业的“内功”。
  在成功的企业中都有内部展开竞争的办法和途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