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平衡竞争术:将竞争控制在一定火侯(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NBA智慧金砖:
狼性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狼性的残忍,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残忍。于是,在提倡狼性文化的时候,一些企业很可能偏重这一点而不及其余。这样,使得一些企业一味提倡“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不给对方以生存空间”等,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狼性文化的全部特征。
赛前就曾预测今年的总冠军决赛将是“棋逢对手”的极致,果然如此,不但双方你来我往将总决赛11年来再次拖入了第七场决战,最后的决战又拖到了第四节的最后时刻。前两场活塞丢掉了他们赖以生存的防守,被马刺连下两城,反过来马刺因为同样的原因又连败两场。最后3场当双方将防守的实力全部拿出来以后,比赛也随之变得更加精彩激烈,甚至到了令人窒息的地步。
马刺最终赢了这场近乎肉搏的决斗,7年之内3次夺冠的骄人战绩足以开创一个属于自己的王朝。他们拥有邓肯这样心静如水的铁汉,拥有吉诺比利这样激情四射的年轻人,拥有鲍文这样的防守专家以及关键时刻能够给敌人致命一击的替补,他们拥有了一切称霸的元素,在未来的几年内,马刺始终是总冠军的有力争夺者。
活塞虽然输掉了这场决斗,但他们同样赢得了尊重,他们从斗殴事件的阴影中走出来,他们在总决赛0:2落后的糟糕开局面前,在10场未尝胜绩的马刺主场面前,都迸发出了令人吃惊的能量,本•华莱士疯狂地抢断快攻,拉西德•华莱士对邓肯的严防死守,汉密尔顿放弃面具去直接面对鲍文的肉搏……活塞队员身上的斗志如火焰一样燃烧。
如此一场荡气回肠的总决赛,本身就是一个奇迹,马刺和活塞没有一个是失败者,他们同样值得尊重。
硝烟落尽的最后,让我们对NBA新科总冠军的主要成员表现进行打分和简单评价,也算是对总决赛一个小小的总结罢。
NBA总裁的团队运作是非常有特色的。比如,他旗下的30支球队,他为了吸引观众,必须要推出几个明星球队,不然,观众就会走人。但他也不允许其中某一个队太利害,如果30支球队中只有一支利害,那比赛也会索然无味。这就是总裁要调和好NBA的难处。不过他还是做到了,而且做得相当不错。
一个大企业如果有数十家分公司,这之间既要树立明星公司,当然要注意控制好明星公司也不能太突出,不能太神化,否则,就起不到很好的带头作用。
如今,在企业文化中一味的塑造“狼性”,“狼”真的有那么管用吗?
下面我们来看看国内一位资深企业管理专家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
曾几何时,用一种动物的特征形象地表达企业文化,成为中国企业通行的做法,我们不妨将其称为“企业文化的仿生学情结”。除了“狼”之外,经常被用来比喻企业文化的动物还有牛、虎、狮、大象等。既然能成为一种时尚而盛极一时,必有其文化根源。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具像化思维方式在起作用;其次,企业家本人的情感和个性追求因素在起作用;再者就是员工的接受意愿。
这也与我们缺少卓越企业有关,只能以商业文化以外的事物来做类比。真正意义上的企业,作为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在中国的历程还不长,缺乏像GE、IBM那样基业长青的百年老店,缺少那种相对严密高效的大型科层制的现代企业制度,寓言式的企业文化描述看起来更容易理解和感知。
下面我们具体看看企业文化中的狼性。
《狼图腾》一书以北京青年陈阵在内蒙古草原上插队的经历为主,由十几个连贯的“狼故事”组成,对“狼文化”做出了形象而又深刻的描述。从文化学的角度看,作者试图以“狼文化”的强悍和智慧给农耕或者儒家文化注入新的因素。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在企业中的阅读范围比较广,一段时间来成为公司白领的抢手读物。或许这是该书作者始料未及的,对更为微观的企业文化的影响程度显然已经超出了对相对宏观的民族文化的影响。很多企业梦寐以求地希望能够拥有具备“狼性”的员工和团队。在一个竞争激烈的市场上,具备“狼性”的组织生存能力会更强,更有生命力。
实际上在书中还有这样的一个矛盾主线:一方面,由于狼的危害性,特别是对作为草原人重要资产的羊的危害性,草原人对它们不得不大力猎杀;另一方面,由于狼对草原生物链的重要性,草原人又对它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人性关怀。人与狼之间的动态平衡使得草原的生态得以良性发展,但是不知道具备了“狼性”的企业组织在市场竞争中是否也有这种充满着哲学意味的平衡。
概括起来,作为人们推崇的狼性文化主要有以下三个特征,巧合的是这些特征在某种程度上也切合了现阶段中国企业发展中的迫切追求。
首先,嗅觉敏锐,善于捕捉机会。在大草原上,狼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注视着它们的主要目标——羊或羊群,窥视着羊的活动规律甚至牧羊者的状况,一有机会,马上出击。难怪人们常常将觊觎者形容为“恶狼似的眼睛”。在商界,从行业的发展到战略的制订,从价格的变动到竞争者的动静,也无时无刻不需要这种“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狼性。
其次,富于进取心和攻击性,且不轻言失败。狼袭击羊时,常常是死死咬住,不会轻易放弃。而且狼并不是咬死一只饱腹而已,而是在最短的时间里,能放倒多少就放倒多少。这种富有攻击性、贪婪、执著的精神也反映了许多中国企业为争取生存而不顾一切的心态。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应该是团队精神。狼很少单独出没,总是团队作战,所以才有“猛虎还怕群狼”之说。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企业界,团队精神的威力越来越受重视,这是中国企业尊崇狼性文化的又一个缘由。
然而,狼性文化是有局限的,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似乎并不合适。企业员工对狼性文化的接受很容易发生认知不协调的问题。狼性文化是一个整合的概念,即上述提到的三大要素(当然还可以抽象出其他的要素)是一个整体的概念,缺一则不足为“狼性”。人们在接受狼性文化理念时,肯定优先接受那些被认为最具有狼性特征的要素。狼性最明显的特征是什么?那就是狼性的残忍,置对方于死地而后快的残忍。于是,在提倡狼性文化的时候,一些企业很可能偏重这一点而不及其余。这样,使得一些企业一味提倡“你死我活”的“残酷竞争”、“不给对方以生存空间”等,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狼性文化的全部特征。
那么,我们何时不再提狼性呢?
国内企业中,华为曾经将“狼性”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有点“态度决定一切”的味道。在中国企业管理水平和人的职业化素养都很难快速提升的时候,依靠所谓狼的“三性”——敏锐的嗅觉、奋不顾身的攻击性和团队精神来与国际领先企业竞争。
但2000年之后,华为就不再提“狼性”了,代之以流程化管理和职业化人才。其实华为当年在倡导“狼性”文化的时候,也害怕走向另一个极端。因此,任正非真正提倡的是一线营销人员的“狼性”和二线人员的“狈性”的互补,实际上是“狼狈为奸”——业务拓展与管理支撑的平衡体系。
从某种意义上说,提倡“狼性”文化,一定是中国企业发展初级阶段的产物,如果一定要拿动物来比喻的话,企业当然更希望产生“狮子”文化,而不是所谓的“狼性”文化。我们看那些管理上相对成熟的跨国企业为什么不提倡所谓“狼性”文化呢?道理或许很简单,“狼性”文化中敏锐的嗅觉,就是一种对市场和环境高度的敏感和关注,这在思科文化中一直摆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而提倡团队精神,更是IBM、HP等企业的核心理念,只是他们都已经不再用所谓“狼性”来表达,转而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文化理念——企业核心的价值体系。
否则,它们就只能把动物园的动物们都拿来做一一比喻才行,而人毕竟不是一般的动物,企业环境也毕竟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生物环境,因此,我们的企业家和管理者们,还需要不断地进步,才能领悟到其中深刻的管理内涵。
狼性文化似乎也不太适合现今以“双赢”或“共赢”为特征的商业时代。狼性文化的主旨是“狠”,隐含的基本假设是“你死我活”,前提假设则是资源是稀缺的,蛋糕是固定的,我多得一块你就要少拿一块,我全部得到你就没有生存空间。一味推崇狼性文化对商业环境——均衡、共赢、可持续发展的破坏,恰似狼群过多后对自然界的危害。而现在是一个合作的时代,理想的商业模式是大家既竞争又合作,进行“合作性创造”,共同把蛋糕做大,最终实现双赢或共赢。这方面最典型的案例莫过于微软和Intel的合作。这两家企业一个做硬件,一个做软件,谁进入对方的领地都有实力,在战略上和原有的产业相比也具有相关性,但两家谁都没有“越雷池一步”,十分默契,不仅使两家企业获得长期稳定增长,也以持续不断的技术创新(合作性创造)带给大众不断升级的生活享受。试想一下,如果其中的一家非要发扬“狼性文化”,意欲吃掉对方而后快,结果将会怎样?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