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6篇 虚实(7)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坚壁不战司马懿退诸葛亮
三国时,蜀汉诸葛亮率兵伐魏,碰上了魏国大将司马懿。
诸葛亮因为军粮少,急于决战;司马懿看透了这一点,偏偏躲着不肯出来。诸葛亮急了,派人给司马懿送去胭脂、女人服饰。意思是说:你司马懿若不敢出来决战,就不算男子汉,是穿裙子的娘儿们!
不管诸葛亮怎么激将羞辱,司马懿硬是不理;诸葛亮没办法了,只好引兵退去。
在诸葛亮这方面来说,因为粮少,速战速决为利,所以,是宜动不宜静,因为唯有动,他才能赢,所以他想办法要让司马懿动。
在司马懿这方面来说,因为粮多,又是防守的一方,坚壁不战为利,所以,是宜静不宜动,因为只有静他才不会输。
双方对兵势的动静之理看得很透彻,也执行得很坚定,两个高手对决,最后一个没赢,一个没输。
形之而知死生之地:
形的意思是现形,这可从两个角度来理解:我方现假兵形以欺敌,让敌方从生地陷入死境;或是设法调动敌人,让敌人现出兵形,从兵形中找出致敌于死的弱点。
角之而知有余不足之处:
角的意思是测量。怎么测量呢?未战之前,先观察敌人兵形;或小打一场,不管用哪一种方法,目的都在找敌人相对于我的强点(有余)或弱点(不足),以便因应权变,避实击虚。
避实击虚司马懿破孟达
三国时代,魏国大将司马懿讨伐叛将孟达。当时的情势是:孟达兵力少,但粮食充足,可支撑一年,司马懿兵力是孟达四倍,但粮食只够吃一个月,双方的“有余”、“不足”之处很明显。所以,司马懿打不起持久战,孟达打不起大决战。司马懿看清敌我情势,决定以四倍兵力对决孟达,而不愿以一个月的粮食和一年的粮食僵持,于是下令不计代价强攻。这一套精算的避实击虚战术,终于擒杀了孟达。
故形兵之极,至于无形;无形,则深间不能窥,智者不能谋。
因形而错胜于众,众不能知;人皆知我所以胜之形,而莫知吾所以制胜之形。
故其战胜不复,而应形于无穷。
用兵的最高境界,就是变幻莫测,让敌人根本看不出我方兵势,找不出破绽,这就是无形。因为无形,所以,尽管有间谍潜伏于我方内部,也看不出我的图谋;不管敌人的智能多高,也对我无计可施。
东晋末的参合陂之战,就是“形兵之极,至于无形”的最佳范例。
无形胜有形的参合陂之战
后燕大将慕容宝进入北魏国境,想找拓跋珪决战;但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拓跋珪的主力。拓跋珪不可能凭空消失,而是带着军队躲了起来,几万人的部队居然连个身形都看不到,这就是无形。因为示敌以无形,敌人无奈,只好撤退;敌人一撤退,原本踪迹全无的拓跋珪又如天降神兵般地现身,这更是无形。因为根本不知道他从哪来?怎么来的?一连串的措手不及,无形的拓跋珪就这样轻易地毁灭了有形的慕容宝。
因为善于灵活用兵,有形似无形,无形似有形,轻轻松松地就取得胜利。一般人当然看不出其中的玄妙之处,因为一般人只看到了我方胜利的形式,却根本不知道真正制胜的门道,不但一般人不懂,战败的对手也迷迷糊糊。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我的胜利方程式从不重复;不重复是来自于因利制权,随机应变,而且变化无穷的缘故。
夫兵形象水,水之形,避高而趋下;兵之形,避实而击虚。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
故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
故五行无常胜,四时无常位,日有短长,月有死生。
用兵的基本原则,要像水一样。水的本质,顺应形势,避开高点,而往低处流。用兵的原则,则是避开敌人的强点,全力攻打弱点。
孙子以水比喻兵形,真是恰当极了!
水的本质很特别,他能适应各种不同的客观环境,依客观环境的不同而任意变化:
在低地变成水滩。
在连绵不断的低地势中,变成河流。
在连绵不断的山谷中,变成激流。
在水杯中,形状像水杯。
在茶壶中,形状像茶壶。
从水的特性去思考用兵之道。真正的用兵行家,不管面对什么样的对手,什么样的阵势,他就是能因着对手的特性、弱点,找出适切的因应之道,予以痛击,因而致胜。
就像水一样,因着地势的不同,汇聚成各种不同的水流;用兵之道也一样,顺应敌人的特性与弱点,找出胜机而制服敌人。
所以,用兵之道并没有一定的法则,就像水永远没有一定的形状般。能够因敌制宜而取得胜利的人,就可称之为神奇!
兵势变化像水一样,决没有定规;就好像金、木、水、火、土般相生相克;春、夏、秋、冬会不断循环;太阳会起会落;月亮有阴晴圆缺一般。
孙子为什么把五行、四季、太阳和月亮和用兵之道扯在一起?最主要的原因是强调兵法、兵势的灵活变化。不同的时空、不同的敌人、不同的阵势……要用不同的方法应对,不管对手有多强,他总会有弱点,不管对手的气势有多盛,总会有转虚的时候。因为没有任何军队能永远持续强盛而不衰,就像日、月有起有落,有盈有亏般,就算对手再强,也能找到克制的方法,就好像五行会相生相克,四季会有循环变化一样。
说了半天,孙子要强调的一点就是:
用兵之道,就是因人制宜,因利制权,顺势借势,灵活变化而已。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