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3篇 谋攻(5)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李信廿万军兵败 王翦六十万军破楚
秦始皇(当时还是秦王)灭了韩、赵、魏,驱逐了燕王之后,把兵锋指向了楚国。
秦国小将李信,少年英勇,曾经以数千兵力擒获始皇仇人燕太子丹。始皇很欣赏他,便问李信:
“我想攻取楚国,以将军你的能耐而言,多少军队才够?”
李信很有自信地表示:最多不过二十万人。
始皇又问老将王翦,王翦说:非六十万人不可。
秦始皇笑着说:
“王将军真是老了,胆子都变小了;李将军果然是少年英雄,难怪有这样的豪言壮语。”
便给了李信二十万大军去攻楚。
王翦看到自己的意见不被采纳,也不多谈,告了病假,回家养老。
没想到,李信居然被楚国打得大败,灰头土脸地逃了回来!
始皇无奈,自己驾车去找王翦:
“我估计错误,没采用将军的意见,让李信到楚国丢人现眼。我听说楚国都准备打过来了,将军虽然有病,但忍心弃我于不顾吗?”
王翦回道:
“大王若非起用微臣不可,我还是老话一句,至少要六十万人。”
始皇同意了,王翦率六十军攻楚,大破楚国。
六十万是二十万的三倍,六十万大军出动去攻敌国,一定是从边境边打边推进。换言之,楚国虽然也是不小于秦的大国,也不可能一接战,就空国以全部兵力对决,而是层层守护,步步接战。所以,客军在每次战役中,一定以优势兵力对弱势兵力,加上王翦高人一等的运筹帷幄,临机能变的智能,才能获胜。
王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流名将,没听说他吃过败仗。以王翦的能耐,以客攻敌时,都要以数倍优势兵力才能胜敌,在王翦之下的,就更别说了。
倍则分之。
二倍于敌人以上的兵力,就要采分化战术。
分的意思是分散、分化,也就是把敌人的一体性分解、分化,这一来,力量自然转弱,胜率也就提高了。
孙子兵法中,有一个极重要的概念:
以老虎打绵羊。
意思是说,以我之最强点攻敌之最弱点。所以,在原则上,决不打势均力敌的仗,因为这会两败俱伤。
当我方占有十倍以上兵力优势时,已经是老虎了,再以这个强大的力量施压逼降(十则围之)绵羊,即使是老虎,也要以不战而屈敌为首要。
五则攻之,包围战人数不足,但在数量上还是绝对优势,就直接打了。
只有二倍的兵力,优势就不是那么明显了,但至少是老虎对花豹,虽然胜率还是大,可花豹虽没有老虎强,多少会有点反击能力,不怎么符合全胜的原则。所以,有必要开打之前先弱化敌人,把敌人从花豹变成狗,甚至绵羊。
老虎对决绵羊,那就赢定了!
这就是所谓的“倍则分之。”
拒绝分化战术 陈余兵败井陉
楚汉相争期间,著名的井陉之战,陈余对决韩信,陈军实际人数六至八万,韩军不足三万。在倍数兵力下,陈军军师李左车还是不主张硬碰硬的决战,他提出了一个分化韩军战力的打法:
“来到井陉的必经之道,非常狭窄,车辆不能并排,骑兵不能并行,这一来,部伍会拉得很长。为了维持行进速度,辎重车一定摆在最后面。我愿意领三万人马,从中将韩军和辎重、粮车截成两段,没有了粮食和重武器,他前进不能战,后退逃不了,荒郊野外的,也不可能抢掠补给。这一来,只要十天,我就可以将韩信及其副将张耳的头奉上。”
李左车献的就是分化战术,方法是把敌军人马和物质分开。军队没有物资,战力自然弱,加上又被前后阻截,战力又下一层,这一定能提高己方胜算。可惜陈余不听,最后兵败身死。
敌则能战之。
如果双方势均力敌,要有足够的谋略与之对战。
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都是优势兵力下的基本打法。在正常情况下,基本面的优势就能提高胜算。
但势均力敌则不然了,没有形式优势作凭藉,当然只有凭谋略取胜了。
打破均势 胜之始也
战国时,秦国与赵国为了上党郡起了纠纷,秦王一怒,派大将王齿乞率领四十万大军攻打赵国。
双方一接战,秦军就打了几次胜仗。赵国的领军大将廉颇干脆坚壁清野,任凭秦军怎么叫阵,硬是不出,双方就这样僵住了。
于是秦国宰相范雎使了一招反间计,到处放风声说:
“秦军所怕的是前赵国名将马服君赵奢的儿子赵括,廉颇不过是个小角色,很容易对付,没多久就会投降。”
赵王本来就对先前几场败战不满,听到这个消息后,立刻撤换廉颇,改任赵括为大将。
宰相蔺相如立刻表示反对:
“赵括只会纸上谈兵,不仅机谋权变,派他去领军对抗秦军,恐怕会是赵国的灾难!”
不只是蔺相如,连赵奢生前都很不以自己这个儿子为然,曾对妻子批评赵括:
“用兵是关乎生死存亡的大事,但赵括总是说得容易,讲得轻松,丝毫不认真看待;赵国最好不要让赵括担任大将,否则,一定把赵国大军搞得全军覆没!”
不管蔺相如怎么劝,赵王还是不理,赵括母亲听到赵王命赵括领军对抗秦军,便求见赵王:
“先夫赵奢当年任大将时,朋友极多,所有朝廷的赏赐,他一定全部转送给朋友、赏给部属;一旦奉命出征,就有公无私,再也不过问家事。现在赵括刚任新职,便派头十足,部属看了他都害怕。大王的赏赐,全部放自己口袋,买房、买田、买地,一点也不与部属分享。大王以为赵括像他父亲,其实父子之间,大大不同。”
赵王还是不理。
秦王听到赵括真的取代廉颇,被任为大将;便偷偷地以白起为领军元帅,原大将王龁改任副帅,并且下令:
“若有人敢泄露新元帅姓名者,杀无赦!”
王龁对决廉颇,四十万大军对四十万大军,是旗鼓相当,势均力敌;就因为如此,秦军攻赵,打了几场胜仗后便没有进展。因为廉颇知道,双方形式条件虽差不多,但赵军的基本战力不如秦军,正面对干吃力不讨好;既然赢不了,干脆关门不打,至少输不了。
范雎知道,要打败赵国,一定要打破两国之间力量的平衡。原先的局势是花豹对花豹,但当廉颇被换成赵括,王龁换成白起后,平衡就被打破了,成了老虎对狗的局面。不必开打,就知道后果是什么?
果然没错,赵括被白起杀得兵败山倒,赵括被杀,四十二万大军全被俘虏活埋。经过这一战,赵国国力大衰!
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
兵力少于对手,在基本条件相对较弱的原则下,撤退为宜。
兵力比人少,战力又不如人,绝对避免对决,坚壁不战为大吉。
个子比人小,拳头没人硬,身上又有伤,碰到大块头怒目而视,不但不退不逃,还耀武扬威地呛声,这是“草螟弄鸡公”——找死!
在孙子的战争哲学中,战争的最高境界是“全胜”,战争的最终目标是“胜敌而益强”。当然这样的超高标准并不容易达成,但其中有程度的问题;如果形式上、实质上都不可能考一百分时,也要尽量想办法拿个九十分,至少七八十分;如果情况显示,机会渺茫,甚至根本没机会时,这次还是别“上场”了,下次再说吧!
在孙子兵法中,开宗明义就摆明了讲: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不可不察也。
打仗是关乎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一定细细思索,谨慎检查。若是根本打不过时,当然不能打;打不过就退,打不了就逃,才是正确的用兵之道,决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把自己打垮了,打完了,连翻本的机会都没有,那才丢脸!面子丢了,可以再讨回来,因为里子还在;一旦里子没了,想再要回面子,可就难了,因为有里子,才有面子啊!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