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篇 作战(4)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国家安危之主的最佳典范——于谦
明代的于谦,就是这种将领的最佳典型。
不仅在明朝,在中国历史上,于谦都是最让人尊敬、怀念的伟大将领之一。
于谦伟大的地方,不仅在他能以弱胜强的军事才能,也不仅在他临危应变,挽狂澜于既倒的政治才能;更重要的是,他永远把国家的利益摆第一,把功名利禄,乃至于自己的生命摆最后。历史上,有于谦本事的,大有人在,但同时具有于谦的本事,又有其高洁人格特质的,就不是很多了;而于谦的伟大,就在这里。
怀着经世济民的宏愿,于谦一开始出任公职,就政绩卓著,普受民众的支持爱戴。
明英宗正统十四年,北方的瓦剌军来犯,英宗听信大太监王振的胡言,不顾于谦力谏,轻率地带领五十万大军搞御驾亲征。事实上,明英宗一点也不“英”,根本是笨蛋;王振一点也不“振”,十足是土蛋。笨蛋加土蛋,结果就是完蛋——五十万大军打不过瓦剌的二万小军;不但打不过,还被打得全军覆没;更离谱的是英宗还被俘。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
瓦剌一方面把英宗当筹码,准备向明廷大敲一笔;一面调动大军,准备扑向京师北京。
朝中大臣听到这个噩耗,一个个面色如土,除了提出南迁逃命的馊主意外,没人出得了场,没人办得了事。面对这些光讲浑话的浑人,于谦厉声痛叱:
“京师是天下根本,根本一动就难以收拾!宋朝南渡的教训就摆在眼前,现在只有誓死保卫京师一条路,谁要再提南迁,就是动摇国本,应立即斩首!”
一席话才把局面逐渐稳下来。由于中枢无人,于谦立刻立了景泰帝。这一来,不但化解了瓦剌以英宗作要胁的筹码,而且把人心安定下来,大家也开始准备迎战瓦剌。
由于瓦剌军向来骁勇,明军一来仓促成军,二来基本素质也不甚好,三来对瓦剌军怯战,两相对照,敌强我弱的态势相当明显。于谦针对实际状况,在人事上做了一些布置和调整。决战前夕,他还特别下了一道命令:
“战斗中,将领不顾士兵,自己先退者,将领处死;士兵不顾将领先退者,后面的队伍就地斩杀前面的队伍;不执行命令者同罪。”
这招太厉害了,不拼命就没命,不是被敌人杀死,就是被法令处死,没有第二条路。这等于事先帮你设定了一套必然逻辑,与其被处死没了命又丢人现眼,不如战死还落个光荣殉国的美名。既然没有任何退路,不如拼了。结果大胜瓦剌,解除了明帝国的危机。
事后,朝廷论功行赏,升于谦为少保,并总督军务,于谦辞谢道:
“边境还有敌人骚乱,这是我们大臣的耻辱,哪有什么脸受国家的赏赐呢!”
瓦剌战败,明朝也立了新君,英宗已不是什么好筹码,瓦剌决定送回英宗;这对于谦未来的命运可是一大变数。因为立景泰帝的是他,把英宗遥尊为太上皇的也是他;万一英宗复辟,于谦第一个倒楣!
但于谦根本不考虑自身安危的问题,他处处从国家角度着眼,力劝景泰帝:
“瓦剌把前皇送回来,我们没有拒绝的理由。如果不让他回来,瓦剌没事把他摆在边城守将之前,将领们看到以前的大明皇帝,拜也不是,不拜也不是;如果他们把英宗摆在部队前进攻,我们就麻烦了。”
景泰帝无奈地同意了。
英宗回来后,果然积极活动。有一次景泰帝生病不能临朝,几个英宗的死党趁机夺位,英宗果然复辟了。
英宗上台后,几个和于谦不对付的英宗死党便加紧布置,给于谦罗织罪名;于谦的朋友王文厉声抗争,于谦笑着对王文说:
“他们是先定有罪,再找罪名,这有什么差别,辩白又有什么用?”
英宗心里明白,虽是于谦让他下的台,但若没有于谦对国家的起死回生之功,他也不可能再上台,心里其实不很愿意杀于谦,但他上台的合法性一定要立基于他下台的非法性之上。换言之,因为他下台非法,所以今日上台只是还他“公道”而已;而证明他下台非法最好的办法就是杀于谦;不杀于谦,则复辟无名,于谦就这样被杀了。
于谦的故事本身就是传奇,于谦这个人本身就是经典。在孙子的标准中,一个伟大的兵家,不但要有大本事,更要有极高的道德品质。因为将领握有杀伐之权,以威领军,以诡致敌,人命所系,国家安危,尽在掌中。只有像于谦这样的人,才能掌握分寸。而他一生的为人处事,也确实是:
知兵之将,生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