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44节 文联与《戏剧电影报》(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写给市文联党组的报告
崔恩卿
(一)
我是1998年4月23日到北京市文联报到的,6月10日即抽调做“房山石经回藏”工作,直至1999年9月,在社会公益性的工作——房山石经回藏第——阶段完成之后,即进入文联正常工作。按照分工抓三件事,一是文艺大厦工程,二是老舍文艺基金会,三二是戏剧电影报。进入角色理应粉墨登场,三项工作择其一,现就《戏剧电影报》的发展作些思考。
(二)
戏剧电影报是北京市文联主管和主办的报纸。已有近20年的历史,1999年成为周三刊,全国发行,其中周五的“主报”发行10万份左右,在北京有2万左右的零售量。广告刊出额70-80万元。收支平衡,略有节余。报纸在戏剧影视界已经有了一定的影响。
回顾历史,戏剧电影报应当说是从一开始就是自收自支的报纸,北京市文联没有投入启动资金。1999年,自收自支的运作体制进一步形成,完全进入独立经营,自负盈亏的阶段。
(三)
尽管文联对戏剧电影报没有规范性的投资,但戏剧电影报归属文联主管和主办的关系是法定的,因此,可以说,戏剧电影报本质上是北京市文联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基本功能有两条:
其一,通过媒介形式传递信息,服务社会,包括传递文学艺术界的声音,也包括传递社会大众对文学艺术界的吁求,这是信息服务的主体;此外,还包括纵观社会,横向勾通,让社会大众了解文学艺术界,也让文学艺术界了解社会大众。这种“传递”和“服务”就是党的宣传工作,就是舆论监督工作,就是改革促进工作。
我国新闻媒介有一个传统称谓,叫“党报”、“机关报”、“宣传工具”、“喉舌”……,似乎不这样规定就不能体现新闻媒介的社会功能——社会效益的功能,似乎谁不愿被这样称呼谁就是“离经叛道”,谁就是搞“自由化”。存有这种看法的人不少。这是一种旧观念,是计划体制下党报观念在新时代的“遗风”。正因为有此遗风才严重障碍了中国新闻业迈向市场的步伐。也正是有此遗风才出现了大众对大报的口头禅:千报一面少特色/上传下达少新闻/舆论一致少监督/高调自赏少知音。进而在报业市场上,在中国的大城市中,中央级大报实际的公众影响力和亲和力难以名列前茅,
这是中国新闻业界的悲哀。
戏剧电影报恰恰是在改革大潮中诞生的非党报类报纸,以娱乐消遣类报纸立世,故而没有中央级大报的那种悲哀,倒还有些小康之乐。但是,就报纸本质而言,就文联的一个组成部分而言,就文联所办的报纸应有的社会功能而言,对于戏剧电影报的这一约定俗成的界定显然是不全面的,表现在,“戏报”似乎是一个与文联本质工作无关的报纸,似乎是一个“报人自立以谋生”的报纸,总之报纸对于文联是一个虽无负担但也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事业。多年来,戏剧电影报在报海大潮中漂荡,和北京青年报相比,虽然也有“陋船有幸泛中流”的状态,但缺乏“奇姿秀影搏浪舞’的壮举,故未脱忧患生存之惑。
其二,戏剧电影报不仅仅是一张报纸,而更是一个经营实体,它的本质属性是文联创办的文化产业,
曾几何时,当人们议论报社是企业报纸是商品时,还被斥之为“异端邪说”。现在情况不同了,报社不仅被承认是企业,报纸不仅被承认是商品,而且开始“产业化”了,开始“集团化”了,开始“市场化”了,不仅如此,1997年春,国务院有关部门还召集了部分报社和业界人士,专题讨论了一番“报业股份化”的课题,且中美合资的《计算机世界》还得到了肯定。
其实,关于报业产业化从来就不是理论问题,而是一个认识问题,本质上是对报业经营的认识问题,是对办报目的的认识问题。
中国的新闻业界历来被看作是文人们所从事的社会信息服务的行业,且历来受到“文人不言利”的办报观念的制约。尽管如此,解放前的“报馆”还是把赚钱列为第一目的,编辑记者还是把谋生当成第一选择。革命时期,党报听命于党,因而跳出商界成了政治工具。新中国成立了,中央曾有明文恢复报纸的本来面目,但因1957年的“整风反右”的展开和随之而来的文革浩劫,报纸的政治工具性不但没有弱化,反而走向了极端,直至以“梁效”檄文统帅报章。但是,中国人毕竟不接受计划经济,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改革家们勇敢地否定了它。1992午之后,中国大踏步地向市场经济迈进。中国报业作为社会信息的服务媒介也开始以“报业经济”的形态进入市场经济,它不再是游离于经济生活之外的单纯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了,也不再是游离于经济基础之外的单纯的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了,它本身就是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细胞,一个分子,它本身就是社会经济基础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正如同社会经济基础各个组成部分均有其特殊性一样,报业不同于钢铁业界的物质生产,也不同于食品业界的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当然也不同于高科技业界的重大的科学技术的研究、发明和应用,报业界是以自身的特殊性构筑了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信息服务的桥梁,因此,它被称为大众媒介,它拥有了大众和大众声音,成了大众心愿的扬声器,社会信息的传导器,社会秩序的调节器和社会舆论的监督器。报业的这种传递信息、反映民情、监督舆论的特殊功能构成了报业服务的特殊性,构成了报业生产的特殊性,从而构成了“报业经济”的特殊性。当然,这是指大众媒介。从古至今,乃至以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为政治斗争直接服务的媒介,这是无可非议的。但这只能是少量的,个别的。因为社会需求决定社会存在的规律告诉我们,凡适应社会需求者才有存在和发展的可能。现实社会需要更多的是大众媒介,这是一个现实。一切唯物论者均应看重这个事实。
话又说回来,大众媒介是服务大众的,其存在和发展决定于大众的需求。这种需求意味着有人掏钱买报纸,实现其交换价值直至实现充分交换价值,最终收回可以用于扩大再生产以维系报业存在和发展的资金。这就又回到了办报的经济目的上来:办报原来也是为了“赚钱”。这是一个多么不好听的字眼,是文人不愿意听且政治家不想听的字眼。但是,别无选择,离开“赚钱”这个经济目的,一切都属于子乌虚有。可以看一看当今报业界:大报沉闷,小报兴旺;新雄割据,市报竞芳;心向大众,服务实用;争进市场,广告担纲。沉闷者多因曲高和寡远离大众需求,从而远离广告市场,以至无钱可赚;兴旺者盖因把“服务”、“赚钱’结合的天衣无缝,从而吸引大众,引人观赏。
戏剧电影报和众多的大众媒钵一样,其经营的经济目的是一样的,就是要“赚钱”——获得经济效益。
由此可见,戏剧电影报对于文联,无异于文联开办了一个工厂,是生产报纸的工厂。通过生产报纸,实现其为社会大众的信息服务,从而取得经济效益,其中,一部分用于媒介的扩大再生产和再服务,即更充分地实现其社会功能和社会效益:另一部分以利税形式上缴国家,以支持国家建设,体现文联对国家的经济奉献;再有一部分可直接用于文联,增加文联的经济实力,支持文学艺术事业。这是于报社、于文联、于国家、于社会“四得利”的事。这也是文联主办报纸的出发点和归宿。简而言之,发展报业,服务社会,增加实力,繁荣文艺,这应当是文联办报的初衷。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