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失意者(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但是这种状态并未持续多久,而深圳之外绝大部分店面仍然业绩不佳。2003年,在压力下,沃尔玛开始允许采购人员向供应商收取节日活动的费用和扣款之外的费用,名为“赞助”,以增加利润来源。
沃尔玛开始变化了,最初是个别供应商,如今几乎所有的供应商都在向沃尔玛缴纳数目不等的“赞助费”。“就像是橘生淮北则枳,在强大的中国供采体系面前,沃尔玛开始在强势的美国沃尔玛文化和中国现实情况面前调整摇摆,甚至自己都无法找到方向。”一位沃尔玛的原高层说。
据了解,约翰·瑞文斯已于2005年3月中旬离职,原因是总部对其在中国采购业务上的业绩并不满意,而收取赞助费自然是其中之意,原山姆会员店的采购总监——一个40岁左右的香港人将接任约翰·瑞文斯。
2003年10月,沃尔玛全球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李斯阁(Lee Scott)第四次访华。对于中国团队的业绩,他评价称,中国区一直在实施长期的发展计划,虽然一些店暂时成绩一般,但是相信以后会改观,而且沃尔玛在美国本土一贯的风格也被带到中国。
虽然李斯阁充满信心,但仍然无法掩示沃尔玛与家乐福在竞争中的劣势。无论在开店数量和销售收入上,在中国市场,沃尔玛显然都是家乐福的手下败将,虽然在全球市场,家乐福的销售收入不及沃尔玛1/4,在日本、法国,家乐福更面临关张的压力,中国市场上的家乐福却一枝独秀。
在中国市场,沃尔玛通过统一采购的模式降低成本并实现连锁经营,实施“中央控制门店执行”体系;而在家乐福,则采用单店管理的模式,每家店都有其独立的采购和销售体系,店长拥有极大的经营决策权。在沃尔玛配送体系无法发挥效益的现实环境中,家乐福单店“盈采合一”的模式显然更具灵活性。与家乐福不同,沃尔玛在开拓全球市场时,更多将权力决策集中,而家乐福则更多地利用本地决策,“全球决策权忽视了中国的本土情况,决策效率慢。”张雯华说。灵活性已经开始制约沃尔玛的前进。
如果将沃尔玛的管理系统比做三国曹操赤壁之战中搭建的连环战船,其门店就是各个战船,而把战船绑在一起的铁链就是配送中心和IT系统,如果配合的好,将会威力无比,所向披靡,但若稍有闪失,也会后患无穷;而在中国市场,在沃尔玛后端的配送体系和IT体系无法充分发挥作用时,门店对当地市场的反应非常慢,供应的商品有时也并非当地最急缺,而价格调整经常不如对手迅速,“这甚至是沃尔玛在中国被动的主要原因。”张雯华说。
与家乐福相比,沃尔玛更缺少中国式的商业智慧。山姆·沃尔顿强调诚实,而中国区的高管也将此奉为行事准则,在和政府打交道如果有送礼品的行为被视为不诚实,这甚至使沃尔玛在政府关系处理上一直很被动。在2004年一次总结策略的内部会议上,商业发展部的一位副总裁私下抱怨,公司不会和政府融通,所以沃尔玛迟迟不能在距离深圳仅一个小时车程的广州开店。与之相反,家乐福则利用打“擦边球”的方式迅速扩张,20世纪90年代末期,外经贸部等三部委曾经联合发文,称家乐福在中国的开店属违法行为。
更激进的观点则认为,与家乐福相比,沃尔玛太看重其美国式的文化,甚至打上强烈烙印的沃尔玛(中国)显然漠视了中国消费文化。在一次面临高层职务的重新安排时,尽管各方意见不一,但是在保持低成本运营和山姆·沃尔顿一直提倡的强势管理文化上,罗伯森·沃尔顿还是和李斯阁很快统一了意见,认为这是保持公司高速增长最重要的两个武器。“董事会相信沃尔玛在美国成功的经验是适合英国、德国、墨西哥、中国等地的。”李斯阁一次在接受西方媒体采访时称。
在深圳沃尔玛总部,山姆·沃尔顿的照片被挂在了各个楼层显著的位置,每个员工身上都带着写有“我们的同事创造非常”(Our People Make Difference)的工作牌,而每周也有一次早上集体喊口号,与美国沃尔玛如出一辙。
“它就像一个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运转的强大机器,任何人进去都会被它裹挟着一起运转,别无选择”。然而,这架庞大的机器却不得不着手解决其人才流失的困境,沃尔玛成为中国员工流失率最高的跨国公司之一,当然还有其居高不下的亏损。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