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投资普及平民化(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里根在鼓励商业竞争的另一个好例子是开放天空(Open Sky Policy),鼓励外国航空公司班机飞往美国。基于国与国之间有对等航权的条约,这做法令美国的航空公司受惠,获得其他国家的着陆权,直接鼓励更多航空公司加入国际航线的竞争,打破了原本只有泛美(Pan AM)及环球(TWA)的垄断局面。
现时泛美及环球已不再存在了,新公司如美国航空、联合航空、西北航空纷纷出现,互相竞争的趋势至今还没有停下来,他们利用全球化争取“第五航权”。什么是第五航权呢?举例说:联合航空从旧金山经香港飞往曼谷;在香港只可落客,不可以上客再飞曼谷;第五航权则容许联合航空,可以在香港落客后再上客,才飞曼谷,收入因此增加了。消费者有更多的选择了;不过,经营者之间的竞争便加剧了。
整体而言,“小政府,大市场”的供应经济学,对经济的影响是正面的,能增加就业机会;美国在八十年代能够重新振兴起来,由于企业能够透过股市来吸纳小市民的储蓄,利用小市民的储蓄,企业可以投资新兴行业,提供就业机会。
里根政府亦提供401免税退休方案,引导市民资金流入股市。美国市民可利用这个户口投资,所有收益是免税的,因此盈利可以不断滚存。战后出生的一族(Baby Boomers),正好在八十年代踏入中年,他们赚钱力强,储蓄力强。这方案成功引导大量金钱流入股市,方便公司在市场集资。
纳斯达克(National Association of Securities Dealers Automatic Quotation - NASDAQ)成立于1971年,早期只是一个电子报价系统,专门提供没有上市公司股票的最新买卖价格;这些没有上市公司的买卖是“台底交易”(over-the-counter),当时政府对这些买卖的管制亦相当严格;经纪不可以把这些没上市公司的股份,随便推介给小投资者。到了里根时代,“纳斯达克”已变成一个正统的集资渠道,越来越多以高科技为主的新兴事业,利用电子报价形式,以私人配售股票来集资。于是“纳斯达克”慢慢由报价系统变成股票市场,其中成功例子有微软、思科、戴尔等。高科技企业并不限于计算机或互联网,有一段时间,生物科技公司也相当受欢迎,也有不少这类公司,透过纳斯达克茁壮成长。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相应尽力保障小股民的利益。1929年华尔街大风暴后,证监会(SEC)成立于1933年,第一任证监主席,就是股市的大投机家约瑟夫·肯尼迪(Joseph Kennedy)。当时罗斯福总统对约瑟夫的委任,受到各方抨击,但罗斯福风趣而有理由地解释,这是“以盗制盗”(It takes a thief to catch a thief.)。美国证监的权力特别大,很多条例的执行是用刑事起诉的。
英国的发展与美国并不相同,他们始终奉行其一贯的绅士做法:自律及自我监管。所以英国的内幕消息买卖直至“Big Bang”时仍未刑事化,而香港则是沿用英国的做法。所以香港是以裁判(Tribunal)形式处理内幕消息买卖,阻吓的效果不大,人类贪财的劣根性是无法改变的,为了利益,即使可能面对严厉的法律制裁,仍敢以身试法。
即使在美国严谨的监管条例下,也无法消除欺诈舞弊的情况。八十年代美国流行杠杆收购(Leveraged Buy Out一LBO),即以发债形式,进行收购一家拥有盈利及庞大现金的公司,收购后将其资产变卖及用现金还债;但提出收购的公司,本身的业务及财务状况未必理想,因此其发行的债券往往被称为“垃圾债券”,但若它能收购到好公司,收购者便有能力还债了。这种债券的息率一般在10%以上。发债过程一般透过大投资银行来达成,投资者看到这类债券,便估计将会有收购活动了,继而四处打探与收购项目相关的消息。若能洞悉先机,这些投机家便能从两边获利了;也就是说“垃圾债券”一方面能够兑现,另一方面在目标公司未被收购前买入该公司的股票,待该公司被收购后股价上升而获利。
当时有一位任职于Drexel的投资银行家Michael Milken,专门发行这类“垃圾债券”。他串通另一投机家Ivan Boesky,两人取得内幕消息后,事先买入将被收购的公司的股票。由于Michael获得Ivan及市场其他人士的支持,所以他经常能成功地发行“垃圾债券”,有一年他的花红竟达5.5亿美元。1986年11月,Ivan被美国证监拘捕了,而Michael亦被收监,并被联邦政府罚款6亿美元。Drexel最终因面对大量索偿而破产了,这件事成为1987年环球大股灾的远因。
根据美国监管条例,分析员亦受刑事监管,不能有利益冲突。反之,英国及香港则只靠自律,因此不时会发生分析员与管理层串谋推介股票的事情。英国政府渐渐意识到要提高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及其透明度,才能增加小股民的投资信心。因此,网络泡沫后,在2000年,英国证监(FSA)取代伦敦交易所担当消息披露、上市审批等监管角色。香港在过去两年曾经尝试跟随英国的改革,可是没法抗衡根深蒂固的既得利益阶层。在他们的反对下,最终只好以妥协收场,只能做到取消固定佣金制度。
在投资平民化方面,美国的监管也做得比英国及香港严谨。在美国每一个州都有个别条例对上市新股作出规范。举例说,新上市公司需要经过一个“冷却期”后,经纪才可推销给小股民。此外,“纳斯达克”被视为高风险市场,法例规定新上市的公司,只可卖给机构投资者,避免了小股民受到损害。
香港方面,既得利益阶层往往阻碍改革的进度,例如香港设立创业板,但没有创业板法例保障小股民。2000年的网络股爆破,虽然美国损失了4万亿美元的财富,但是一般小股民所受的损害,却没有香港小股民般惨痛。
总结来说,投资普及平民化,可以说是二十世纪资本主义最成功的蜕变。它提供了就业及经济效益,将储蓄变成投资。八十年代,英美的经济复苏,导致以苏联为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全面改革了,产生所谓“苏东波”事件:苏联解体,变成俄罗斯及多个独立国家;东西德合并,东欧全面改革;波兰首先脱离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行经济改革,其他原来实行社会主义的国家也纷纷转型。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