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创造性交流和破坏性交流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人性有两种大的倾向——创造和破坏,根据这两种倾向,可把交流分为两种形式:创造性交流和破坏性交流。
创造性交流是指任何创造积极情感(高兴、幸福)、理解(同情、关心)、支持、工作的欲望和——这一点非常重要——进一步涣鞯挠望的交流活动。创造性交流包括?br/
●双方感觉自在的领域(距离、空间)
●表示兴趣的开放的手势(姿势)
●认真(积极)的倾听
●随时接受信息的传递(至少是部分的,不必完全的同意)
●鼓励想法的产生(语言或非语言形式,包括创造性的推动)
破坏性交流正好相反。它打消积极的情感和进一步交流的欲望。表现为:
●破坏自在的领域(距离、空间)
●封闭的、消极的、攻击性的或其他消极姿势
●拒绝倾听或消极/攻击性的倾听方式
●否定信息
●时不时猛烈攻击(粗暴地打断、威胁、批评、攻击性话语、打消创造性)
让我说得再明白些:从社会角度讲,交流是创造和破坏的起点。当然也是创新的起点;社会层面的创新源于交流。
法国数学家勒内•托马1968年提出了突变理论。源于该理论的一条普遍规则是:“好的东西都是脆弱的。”意思是说所有积极的事物都容易毁灭。通常,“好”是几种积极因素的组合。如果这个组合中的一个因素出错,整个组合就不再是好的了。比如说你的汽车。如果至少有一个因素(电池、轮胎、刹车或点火器)出了故障,你就遇到了麻烦,因为汽车不再“好”了——它需要修理了。
“好的东西都是脆弱的”法则的结论之一就是,破坏容易创造难。比如,庙宇、教堂、城堡的建造都需要几年的时间,有时是几十年,但一枚炸弹顷刻间就毁灭了所有的美。人,也是一样。父母、祖父母、朋友、老师和邻居数年的辛苦才造就了一个好人;可是,一颗子弹就能夺走他的生命。还有,你多年的友谊,错误的一步——比如,一个流言——就能永远地使之消失。举一个适例,信任的毁灭也只是一个事件。
从这个观点看来,创造就是达到和谐,找出各个部分协调运作的方法。这就是古代希腊人视作和谐体系的“宇宙”。打个比方,创造(和谐)需要调音、训练听音、组织和美妙的作品。破坏,则恰恰相反,是达成混乱状态——不需要特别的技巧即能做到。任何一个人随便拿个锤子,就能把世上最美的雕塑毁灭。就自然界而言,下坡比上坡要容易得多了。
结论一:创造性交流创造了良性关系并走向成功,但需要能量、工作和对民众的热爱。
结论二:破坏性交流破坏了良性关系并导致失败,但要容易得多了。如果一个人使用破坏性交流,他可能是:
●无知(不懂得伦理道德和话语规则)
●未经训练的(知道规则的存在,但不会正确使用)
●粗心大意的(知道规则也会使用,但粗心大意)
●有病(知道规则也会使用,但没有精力或是不能正常思维)
●有破坏或犯罪倾向的(知道规则也会用,但故意破坏)
现在,你已知道了什么是创造性交流,让我们看看这种交流是怎么开始的,包括哪些内容。你会看到创造性交流(积极的、支持的、鼓舞的)是怎样营造了一个使你的创造和创新努力更有成效的环境。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