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徽商之秉性——逆境中奋起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安徽商人
自古云:无徽不成镇,无徽不成商。徽商形成于明朝中叶,衰落于晚清。他们最早以经营盐业为中心,直至获“宫接江南”之美誉。徽商与晋商在历史上并称南北两大商帮,并驾齐驱,称雄商界达二三百年之久。
徽商何以创造频频商绩?本章中徽商将用事实剖析自己成功的根源所在。
经商谋略不论古今。在商场打拼的人,从徽商身上或许可以找到立足于商界的法宝。
徽商之秉性——逆境中奋起
大多数徽商之所以成就大业,与他们在逆境中奋起,愈挫愈坚、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历史上,徽商经营的行业,只限于安徽的“文房四宝”和漆、木、茶等土特产。后来,经营的行业种类逐渐增多,加上在生意场上,徽州人生性简朴,吃苦耐劳,又善于经营,所以“徽州算盘”的名气蜚声远近。各地的盐业、典当、木材、粮食、茶叶和海外贸易等许多行业,都被徽州人所垄断。当时两淮盐场是全国最大的盐场,徽商在两淮经营盐业特别活跃。徽商以经营盐业为中心,雄飞中国商界。
“苦志经营”,“艰难起家”,“自强不息”往往是每位成功商人的必经之路。从史料记载来看,大多数徽商之所以成就大业,与他们在逆境中奋起,愈挫愈坚、百折不回、勇往直前的精神是分不开的。
随着徽州商帮逐渐成为明清商界一支劲旅,徽州从商人员也越来越多。作为商帮优良传统之一的拼搏精神,也进一步发扬光大。他们不仅与自然界的恶劣环境顽强斗争,而且同商场的惊涛骇浪进行拼搏,涌现了一批在逆境中崛起的商界巨贾。
清代嘉庆年间著名的徽州盐商鲍直润,经营盐业之初一再失利。一时,经营活动可称是“举步维艰”。但鲍并未气馁,将家中田产悉数典押,筹得资金谋得江山引地。家中人直劝鲍直润:“经营盐业一败再败,千万不能再将家产全部押上了。”鲍直润道:“今江山口岸,众商星散,势将食淡,所谓人弃我取,譬如逐鹿,他人角之,我倍其后,时不可失,呈意决意。”于是鲍氏率兄弟奔波各地,经营盐业,终有大成。类似上述鲍直润等人的拼搏事例,在明清徽州商人中绝非罕见。
凭借这种拼搏精神,徽州商人走出了小山村,克服了资金困乏、人地生疏等诸多困难,发展成为明清商界首屈一指的商人集团。
形成于徽州商帮的这种拼搏精神,有多种因素。譬如,在人多地少环境下的生存压力,使得徽州商人较其他地区的商人更勇于拼搏。在逆境中奋起,反映了徽商的拼搏精神;而在经营活动中永无止境,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这就是徽州商人的进取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鼓励下,徽州商帮中不少曾经是受雇于人的小学徒,最后发展为拥有独立资产的大商人。
在自强不息精神的鼓励下,一部分人白手起家,建立了自己的事业。而更多的小商人,因不断开拓进取,其经济实力则逐渐由弱变强,最终增强了徽州商帮的整体实力,使之成为商界中能够与晋商相抗衡的大商帮。譬如,明代成化、弘治年间歙商江才就是一个例子。江才3岁丧父,家道中落,无以为生,后江氏兄弟在杭州开了一家小铺子,出售盐米杂物。这时的江氏兄弟充其量也只是小商小贩而已。不过,江才的进取心始终未泯。在积聚了少量资本后,江才远游清齐梁宋之间,贩运商品,牟取厚利,资本愈积愈多。40岁时,江才便成为腰缠万贯的“大贾”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