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多铺就一个舞台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小赚不亏,赢得合作伙伴
李嘉诚一路走来,自己赚钱,也让别人赚钱,绝不以业界老大自居。1986年,李嘉诚斥资6亿港元购入英国皮尔逊公司近5%的股权。李嘉诚随机应变,见好就收,半年后抛售股票,盈利1.2亿港元。1987年,闪电投资3.72亿美元,买进英国电报无线电公司5%股权。又于1990年在高位抛售,净赚1亿美元。
李嘉诚做法多样。对他来说,能够收购的,则控制其公司;收购难度大的,则见好就收,以盈利为主。不像有些大公司,一旦购买股票,就要获得控制权,不然就不投资。李嘉诚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的方式,通过低风险的投资为企业积累了大量的资本,更重要的是还获得了合作伙伴的认可和信任,使企业获得更多的生意机会。
只要有钱赚,李嘉诚就会把手中的股票抛售,赚了钱再继续投资那些他认为值得投资的股票。这样有两个好处:一是确保只赚不亏,二是让接手股票的人也有钱赚。利润共享,风险同担,让“长实”更有口碑。
许多人看到股票升,就想要等到价位最高的时候才卖,狠狠赚一把,可是股市变化难料,哪有稳赚的好事呢。于是,一赚二平七亏的定律,在一个又一个被套牢的案例中得到验证。还有一个原因,是期待最高价出售的人根本就没有想过给买家留下什么。只顾自己利润最大化,却不想想,自己利润最大化,别人没钱可赚的时候,有谁来买你的股票?
多铺就一个舞台
1991年,李嘉诚与荣智健联手收购恒昌行,在这以前,李嘉诚还助荣智健的中信泰富上市。收购成功后,李嘉诚将私人股卖给了荣智健,以巩固他对中信泰富的控股权。
中资,在香港扮演着第三方资本的角色,特别是以荣智健为代表的中信实业能否在香港站住脚跟,关系到中资在香港的发展前途。李嘉诚三番五次出手救助中资,促进了中资在香港的发展。除了有眼前的商业利益可图以外,其将“长实系”发展重点放在内地的想法昭然而知。
中国内陆随着改革开放已经成为一块最大、最有吸引力的市场,“长实系”要获得更大的发展,比别人获得更优先的发展权,这个市场是不能丢的。这种高屋建瓴的计划,使“长实系”的策略应运而变。李嘉诚帮助中资在香港站住脚跟,与中资结成良好的关系,必然会为进军内陆带来帮助。要不,“长实系”这只大象就要困死在旧地。
除了大象自身要懂得跳舞的要领,增强自身的素质,吸收先进文化外,开辟一个足够大的舞台是不可或缺的。大象欲与天公共舞,却无广阔的内地作舞台,何以起舞?
韬光养晦,放眼将来。
构建宏伟的商业帝国蓝图
“长实系”四大集团(长江、和黄、长建、港灯)的主营业务有很多是类同的,如物业发展、地产投资等方面,但是各自侧重的方向却不同。
“长实”集团的主营业务是股份投资及物业策划;“和黄”集团的主营业务是地产业、物业投资、货柜码头业务、屈臣氏集团的零售业务、和记通讯、卫星电视广播、香港电灯、石油和天然气等;“港灯”集团的主营业务是电力销售、发电、输电、配电工程等;“长建”国际的主营业务是投资能源、地产业以及酒店业等。
各集团也没有刻意避免不能经营类似的业务,但是各集团之间却没有业务上的矛盾冲突,没有出现大集团都畏忌的内乱、内讧。四大集团都以自己的主营业务为方向,主攻自己的业务领域并且开拓新的领域,如高科技领域的电讯、生物技术等。
集团总公司协调各集团的发展方向,使各集团发挥各自优势,在各自领域内获得更大的发展。
“长实系”的产业结构十分庞大,囊括了很多领域。但是,不是所有领域的偏重都一样。从过去单一的塑胶花,到房地产,到现在的电讯、电视广播、网络、娱乐、能源、物流等实现了多元化的发展。根据时代需要来调整结构,使“长实系”这只大象越舞越年轻。
李嘉诚的商业王国伴随着时间的推进,规模与实力与日俱增。犹如一支配有四艘航空母舰的综合海洋舰队,陆海空三路进发。陆地有地产,海洋有货柜码头,空中有电讯、卫星广播,还有的就是所有机械化“部队”需要的能源。在系统思维中,它们或者联袂演出,或者独自演绎。随需应变,大象也可以长袖善舞。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