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发展方向选择正确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如今,任何一个市场上的竞争都已经由“军阀混战”到“战国七雄”,再到“三国鼎立”,最终“剩者为王”!任何一个企业要在市场上一路拼杀中谋求“剩下”来过日子。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并不断发展壮大,就必须根据市场形势的发展和变化,顺势而为,积极应对。
然而,我们看到市场上那些最后的“剩者”和强者,大凡都有其与众不同的“DNA”——只有对他们的遗传基因进行研究和破译,才能够有的放矢,真正做到强壮企业的命脉;必须真正地将企业的“死穴”一一点化,才能够激活企业的灵魂,才能够使企业顺畅挺进王者市场。
1.发展方向选择正确
“中国民营企业活过10年的占总数不过7%,优秀的企业家更是不到3%,最终能长期生存、发展的更是少之又少。” 万通公司老总冯仑对于生存有独特的理解,“剩者为王”就是他的一句名言。他说,在中国,企业能活下来,能成为剩者并不容易。1991年,他只身闯到海南,那时候海南遍地都是公司。1993年,当时海南仅房地产公司就有2万多家,可是,现在剩下的也不过100多家,发展很好的更少。
什么样的企业才能剩下?首先是发展方向上选择正确的企业。
最后剩下的应该是对未来大趋势判断正确者。的确,我们看那些商战中的智者具有一些共同的主要特点:预见力强,具有战略眼光,也只有这样才能够使企业选择正确的发展方向。
比如,经营奇才王永庆在上个世纪50年代初世界塑料工业处于发展初期的时候,他凭借其非凡的预见力,看出了发展塑料工业的远大前景,果敢举债67万美元筹建塑料厂,迈出了成功的第一步。目前他的台塑公司早已成为一家跨国大企业,王永庆也成为全球有名的华人大富豪。
比尔·盖茨在计算机硬件迅速发展的时候,预见到软件业将兴起,从而全力以赴地投入到开发软件的新领域,使其最终成为软件业的霸主。
迈克·戴尔则是较早地感悟到网上销售的潜在商机,率先开拓和实施了网络在线销售,使产品市场占有率迅速上升。
上个世纪90年代初,联想集团总裁柳传志面对股票市场、房地产业、证券市场发展一浪高过一浪的形势,没有采纳进行多产业、全方位投资的建议,作出了立足主业,做大主业的战略选择。几年后,当许多大公司被房地产和证券市场套牢时,联想仍然保持了较快的发展速度,并成为中国电脑行业的第一品牌。
如今中国企业发展的方向,就是走出本土化樊篱,走向世界。比如海尔发展跨国经营正是在国内家电行业迅速发展、国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价格战在家电领域中频繁发生的背景下进行的,国内市场生存空间的挤压是海尔走出去的内在需求。激烈的竞争环境迫使企业去寻求新的生存发展空间。他们从创立至今20多年的时间里创造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国内到海外的卓著业绩。从一个濒临倒闭的集体小厂发展壮大成为在国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跨国企业。张瑞敏对海尔的国际化策略还有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下棋找高手。在他眼中,海尔国际化就像是一盘棋,而要提高棋艺,最好的办法就是下棋找高手,也就是说一定要找最好的做学习的榜样,海尔选择的高手是欧洲和美国。
1999年,海尔用年薪25万美元聘请了美国人迈克作为海尔美国贸易部总裁,张瑞敏认为,要让美国人知道海尔,事半功倍的做法是让海尔产品进入美国最大的连锁超市——沃尔玛。 沃尔玛在美国有2700多家连锁店,每一家店内都摆满了来自世界各地的名牌产品,要让它接受一个陌生的品牌十分困难。整整两年的时间,迈克甚至没有机会让沃尔玛看一眼海尔的产品。直到有一天,他想出了一个好办法,在沃尔玛总部的对面竖起一块海尔的广告牌,盼望着沃尔玛高层人员在工作间隙,眺望窗外的时候能发现海尔。“功夫不负有心人”,沃尔玛终于对这个整天等候在窗外的海尔有了兴趣。
海尔在美国已进入沃尔玛等超市,产品品种也从最初的一、二种发展到现在的近十种。 经过三年努力,海尔终于成功地打开了欧美市场。由于在欧美市场上的成功,越来越多国家的经销商找上门要求销售海尔产品。
目前,海尔产品已进入欧洲15家大连锁店的12家、美国10大连锁店。2003年,海尔品牌价值实现530亿元,蝉联中国第一品牌。2004年,世界五大品牌价值评估机构之一的世界品牌实验室编制的《世界最具影响力的100个品牌》报告揭晓,中国海尔唯一入选。
在中国,梦想能够剩下来的企业,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这本无可厚非。但现实实在太残酷,有的企业刚到咿呀学语的年龄就夭折了,有的成了别人胃里的食物。而只有像海尔一样选择了正确的发展方向,才能够摆脱在新经济情况下遭淘汰的命运,使自己的企业跳过淘汰的门槛。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