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企业淘汰赛愈战愈酣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我们中国人有一句话,叫做胜者为王,败者为贼。演绎到今天的企业界,仅仅是胜者为王还不足论兮,君不见多少曾经称王称霸的胜者型企业,最终都没有禁得住时间的考验,或长或短都黯然谢幕。难怪有人说,在当今各类淘汰频频上演的时代,一个优秀企业家或领导者要做的第一大事就是想办法使企业保存下来,尽量延长企业的寿命,剩下来才是最后称王的基础。
的确,在我们的周围,几乎每天都可以听见开业庆典的鞭炮声,但同时每天也都在上演着倒闭破产的悲剧。生易存难,成了当今大多企业的宿命。全世界有七百万到一千万家企业,中国有将近八十万家企业,那么多企业当中谁能剩下? 剩者为王,大浪淘沙,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来的就是王者。
1.企业淘汰赛愈战愈酣
纵观现今的各行各业,大多表面上很热闹,一片欣欣向荣、万紫千红,其实对大多数企业来讲只是一场游戏一场梦。社会应该感谢这些企业,它们实现了一定程度上财富的重新分配,千金散尽,再也不会回来。
管理专家认为,市场经济最明显的特征之一,就是企业无时不刻都在经受着淘汰。
最近,美国商业部公布了一组数字:美国的企业中,有68%在第一个5年内淘汰,19%可生存6至10年,只有13%寿命超过10年。美国现在每年平均要新产生50万家企业,但是,一年内倒闭的占40%,5年内倒闭的占80%,10年内倒闭的占96%,只有4%能活过10年。在德国1996年平均每个月倒闭2200家。在日本1998年企业倒闭数创历史最高记录,仅上半年倒闭了13000多家。进入新世纪之后,企业的淘汰率更是不断加大……
两位麦肯锡的顾问撰写的颇有影响力的畅销书《追求卓越》,曾向读者介绍过一批“卓越企业”,人们原以为这些企业都会长久生存下去,但没过几年,这些以前业绩优秀的企业,有三分之一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危机,最终没有摆脱被淘汰的命运。
同样,这样的剧目也正在今天中国的各行各业中上演,而且,无数的淘汰赛正愈战愈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多少年来,曾经有一批又一批如雷贯耳的中国企业,他们曾经频繁地出现在各新闻媒体的显著位置,并获得极多荣誉,一时颇为引人注目,列入这个名单的企业多得不胜枚举:秦池、爱多、飞龙……时光流逝,他们中的大多数都已风光不再。
就是在2004年,我们发现我们的企业和企业家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多灾多难。全国500强企业最明显的特点是除了入围门槛大幅度提高外,有101家“新面孔”荣登排行榜,这也意味着有101家企业退出了排行榜。仅仅一年时间就有20%的换位率,可见中国企业地位动荡之剧烈。有多少人能保证自己的企业明年还在500强名单之内?可见我们中国企业领导者肩上的担子不轻。在这一年里,关于失败企业和企业家的负面新闻层出不穷、不绝于耳。从三九集团原董事长赵新先到创维集团原董事局主席黄宏生,从健力宝的张海到伊利原董事长郑俊怀,从德隆系原总裁唐万新到中航油原总裁陈久霖……我们可以罗列出一个很长的名单。
有国内专家指出,在全球化背景及世界经济整体震荡的情况下,新一轮的淘汰又将上演。据预测,将会有20%的企业死于这次淘汰。
那么,究竟是什么导致企业会走到这一步?是优胜劣汰的结果。那些效益低劣的企业,筹集资金困难,难以周转经营,于是,在市场竞争中被淘汰。优胜劣汰结果是强者越强,弱者越弱,弱肉强食……
这些淘汰赛,有如剥洋葱一般,一层一层,一圈一圈……政府保护、技术模仿、资金不足、管理不善……各圈有各圈的特质,各圈有各圈的缘由。有的企业,在其中的一层受挫,就被淘汰出局了……在过去2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中国企业经历了两次大的淘汰:1993年至1994年,随着国家经济政策的“软着陆”淘汰了一批暴富企业。后来在爆发亚洲金融危机的1997、1998年,一些企业也相继破产。那些企业那些故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秦池不再辉煌,爱多不再歌唱,多少人曾经对他们寄于无限厚望,期冀着他们成为我们民族经济振兴的头雁。中国企业和企业家的脆弱和易折,痛心之余留给我们更多的是冷静的思考,如何解释中国企业的短命现象?为什么我们不能够出现像IBM、HP、微软、索尼那样的大企业?做企业最重要的是什么?比起奇技淫巧和赌性,我们的企业更需要什么样的生存智慧?我们的企业如何才能够永续基业、长青不老?国家之间的竞争在于企业,我们希望中国企业长盛不衰,就不能不思考这些问题。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