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精益求精才能创造奇迹(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个学习绘画的学生问著名的画家,应该怎样做才能尽快地把画卖出去。画家说:如果你花十年的时间画一幅画,两天就可以把它卖出去;相反如果你只花两天的时间画一幅画,十年也不一定能够把它卖出去。
约翰·保罗·盖蒂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想出一种更好、更快、更经济的做事方法或者生产方法,他的未来和财富就尽在掌握。”如果一个人想要塞30岁之前快速的获取财富,而没有时间等待财富慢慢积累的话,那么唯一的办法就是将事业做到精益求精的地步。很多不成功是不能累加为一个成功的,那只能让人浪费宝贵的时间。
社会上有两个关于成功的比喻使用得非常频繁:运动和商业。在这两个领域中,竞争中的优胜者赢得承认和回报。那些在竞技中取胜的人获得称赞,人们向他们致以敬意,在商业领域人们购买那些物有所值的产品和服务。无论是哪种情况,人们选择的标准都是质量,只有优胜者获得奖励。这一点是勿庸置疑的。
事实是,在竞争中,如果表现出众,回报就会很丰厚;如果表现平平,回报也不过一般;如果表现欠佳,那么相应地,回报只会低于平均水平,而且很不稳定。在社会上盛行两种心理,一种是不劳而获的心理,另一种是急于求成的心理。任何一种都能阻碍人的成功,而两种结合起来更是成功的致命障碍。
有第一种心理的人认为他们的收获一定会大于付出。他们希望投入一块钱能立刻获得两块钱的回报,他们总在寻求这种看起来可以投资少而收效大的机会,他们试图在别人推动旋转门的时候趁机穿过门去。这种人试图违反普遍存在的基本定律,即收获与耕耘成正比的规律。有人可能听过下面这个笑话:一个人从30层高的楼上跳下去自杀,当他落到15层的时候,有个人从窗户里探出头问他:“感觉如何?”这个正在快速下降的人回答:“到目前为止还不错!”每一个希望投资少而收效大的人都处于相似的境地。他可能在短期内感觉良好,最终却还是会幡然醒悟、后悔莫及的。
来自哈佛大学的布雷格斯校长曾经这样写道:“首先完成你的本职工作,再去做更多的事情。即使你遭受磨难,也应该继续工作。在你的工作和磨难结束之后,你将享受到生活的乐趣。”
彼得·德鲁克有一次这样写道:“即使你的新事业从你的餐桌起步,你的目标也应该是成为业内的领导人物,否则你根本就不应该开始。如果你的目标只是迅速地赚一笔钱或者一点额外收入,你永远不可能非常成功。你很可能面临既失去时间、又失去金钱的境地。”
如果一个人的目标是自己创业,在竞争环境中提供优于别人的产品和服务,然后全力以赴地朝着这个目标奋斗,那么他最终将在你自己确定的领域内获得巨大成功。史蒂夫·乔布斯和史蒂夫·沃斯尼亚克就是在汽车库里设计出了第一台苹果电脑的,其他任何人也可通过努力建立一个庞大的事业。
当然,即使一个人的目标不是成立一个大公司,他也应该尽最大努力把工作做好,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保证长期的成功。
就个人而言,向往三十而富的人的目标应该是跻身业内10%的成功人士之列,不求最好不应该是他的目标。下定决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克服所有困难,解决所有问题,不惜一切代价做到最好。
现代社会是一个专业化的社会,一个人只有业有所专、技有所长,使自己在某一领域中有过人之处,才能获得更多成功的机会。否则,自认为是多才多艺的人,实则是样样不精。
许多年前,当电脑自动化的新技术还未面世的时候,在工商管理方面极负盛名的哈巴德曾经这样说:“一架机器可以取代50个普通人的工作,但是任何机器都无法取代专家的工作。”现实证明,现代数以万计的普通工作都已经由机器取代了,但专门人才的地位还是稳如泰山。因为没有这些专家来操纵机器,机器就会像废物一样毫无用处。
法国文学家雨果说:“只要是学有专长,就不怕没有用武之地。”可见,一个人只要能把自己锻炼成为某一领域中不可或缺的人物,就能有所作为。古代天津有位小名叫“狗子”的生意人,只是对蒸包子有所专长,就成功地创下了一个名扬中外的包子老字号;北京的王麻子只是剪刀做得好,他却凭借它成功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相反,许多知识涉猎广博的人,对各个领域都是浅尝辄止,结果一生平庸,默默无闻:
多年来,罗伯特自认为自己有多方面的才华和兴趣,但这却把他弄得很狼狈。他大学时主修经济学,毕业后到一家出版公司工作了几年以后又回到学校念了个MBA学位。
学成之后,他到一家公司做咨询顾问,他认为那家公司有生意可做,但是至于什么生意他自己也说不清楚,因为他认为如果能说清的话,公司就会限制他的服务范围。这与他自认为无所不通的信念是不符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