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众人拾柴火焰高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人常说:“一个巴掌拍不响,众人拾柴火焰高。”也就是说,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有了大家的帮助,个人才能有更大的发展。观察我们身边那些成功人士,有几个是自己孤军奋战取得胜利的!
社会文明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我们进行分工协作。行业的多元化、市场的细分无不体现了这种要求。人是社会的,要想获得高质量的生存和发展,就必须得到大家的帮助。因此,能否与别人合作,是一个人事业成败的关键环节。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社会是个人情网络型社会,一个人要想有所成就,就必须对“合作精神”给予更多的重视。
1+1 > 2这个富有哲理的不等式给我们的启示是:集体的力量并不等于个人力量的简单累加,而是互相促进的累加。
所以,想要在年轻的时候成为百万富翁,就必须要会建立横向的联系,还耍会建立纵向的联系。自己不懈努力,再加上他人之力,成功的速度就会更快一些。
宁波的雅戈尔制衣有限公司的成功,就是在前进的道路上不断寻找合作伙伴,从而加速了自己的成功。
80年代初,当雅戈尔还是个连工资都发不出的烂摊子时,厂长李如成的一个朋友告诉他:吉林辽源经编厂有一批经编涤纶布要搞加工返销,尚未确定客户。李如成立即赶到辽源,苦口婆心地与对方商谈,终于拉回一百多吨经编涤纶布的加工业务。日夜加班赶制,当年便获利50万元,使厂子摆脱了“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
90年代,公司已初具规模。李如成瞅准国内高档衬衫的空档,决定走合资办厂、更新设备、创造名牌之路,但一时苦于无合资伙伴,又得一位朋友的讯息,澳门南光国际贸易公司副经理曹贞女士正在杭州,欲在大陆寻找合作伙伴。李如成立即驱车直奔杭州,千方百计找到曹贞女士,并说服了她到宁波看看。这一看,给曹女士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一反常规,打破了南光公司过去只搞贸易不搞投资办实体的惯例,欣然同意与李如成合资办厂。从此“雅戈尔”生气勃勃,开始了新的飞跃。
正如李如成所说:朋友也是一种无形的财富。“雅戈尔”前进的每一步,都有热心的朋友伸出援助之手。
在合作的过程中,真诚地对待对方,坚持互惠互利的原则,才能做好持久,事业才能发达。任何一个获得巨大成功的精英人物,决不是单枪匹马,单纯依靠个人之力而取得成功的。
香港富豪李嘉诚说:“每天,我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我又不是孙悟空,可以有三头六臂,我只是一个平凡人,所以,如果没有多人替我办事,我是无论如何不会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的。所以成就事业最关键的是要有人能够帮助你,乐意跟你工作,这就是我做生意成功的秘诀。”
盛颂才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长达30年之久,直到后来因为举家移民加拿大才走出了长江实业的大门。周千和是集团公司副董事,今天,他依然在李嘉诚身边为他出谋划策。
尽管李嘉诚的企业是一个典型的东方家庭管理企业,但是,他向这个家族企业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使得公司成为一个具备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且组织严谨的现代化“内阁”。
一家评论杂志是这样评论李嘉诚的企业的:“李嘉诚这个内阁,既结合了老、中、青的优点,又兼备中西方色彩,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合作模式。”
李嘉诚把麦理思、周千和、周年茂、霍建宁、马世民、洪小莲这些人笼络在自己身边,为自己出谋划策,共守江山。其中,周年茂、霍建宁都是30来岁的年轻人,但是他们有能力。李嘉诚的用人之道就是:不管你是年轻人、中年人、还是老年人;不管你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只要你有能力,我就用你。你为我工作,我一定会给你丰厚的回报。他敢于起用洋人,如麦理思、马世民等,李嘉诚财团之所以成为纵横东西的跨国公司,很大程度上便是这些洋人出谋献计,又充当大使在前方“冲锋陷阵”的结果。
英国人麦理思可谓是李嘉诚的得力助手,他毕业于剑桥大学经济学系,对西方现代化的科学管理知识了如指掌,并具有丰富的管理才能和经验,自1979年加入长江实业担任执行董事,于1987年升任集团副主席,同时又兼任和记黄埔及香港电灯集团副主席。他一直追随李嘉诚左右,为生气勃勃的李氏王国大效其力。
英国人马世民也非常受李嘉诚所器重,他成功地为李嘉诚出使“西域”使得李嘉诚财团拓展了业绩。从此,便得到了李嘉诚的信任和赏识。
所以,在李嘉诚身边工作的人个个都是精英。有这样的团队,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
以上所有的例子都可以让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良好的合作会加速你的成功。一个人想要在短时间里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没有别人帮忙是肯定不行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