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三十五计奇货可居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囤积奇货,以待高价的战术“奇货可居”语出《史记·吕不韦传》:“吕不韦贾邯郸,见而怜之,曰:‘此奇货可居’,乃往见子楚。”原义是指旧时商人囤积珍奇货物,以待高价。
吕不韦本是一个商人,但他以超越商人的远见卓识,认人为货,居奇而远谋,以经商的手段达到了政治上的目的。这种深远的韬略实非寻常人可谋也。
吕不韦重金扶子楚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昭王立他的次子安国君为太子。
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但他宠爱的正室华阳夫人却没有儿子。安国君的一个儿子子楚被秦国当作人质送到赵国,他的生母夏姬不为安国君所宠爱。由于秦国军队多次攻打赵国,赵国人对子楚很不客气。子楚滞留在邯郸(今河北邯郸),处境十分艰难。
吕不韦是一个拥有巨量钱财的大富翁,他到邯郸来做买卖见到了子楚,很有些怜爱他,认为他“是一宗奇特的货物,很可能买下来”。便去对子楚说:“我有办法把你的门户扩展得大大的。”子楚笑着说:“先去扩展你自己的门户吧,说什么扩展我的门户呢?”吕不韦说:“你是不知道啊!只有你的门户扩展了,我们的门户才能跟着扩展。”
子楚听懂了他话里的意思,两个人于是坐下来细谈。吕不韦对子楚说:“秦王年纪老了,华阳夫人又没有儿子,你如今久质在外,一旦安国君继位为主,你是没有机会在那么多的兄弟中争取立为太子的。”
子楚说:“这事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
吕不韦说:“我虽然不算富有,但千金之数还是拿得出的。我替你到秦国去活动活动,争取让安国君和华阳夫人立你为嫡嗣吧!”
子楚感激涕零,说:“果真能那样,我愿与你共享秦国。”
于是吕不韦拿出五百金交给子楚,让他在邯郸广交宾客,而另五百金购买珍奇玩物,带到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献给了华阳夫人。他告诉华阳夫人说,子楚又聪明又贤德,朋友遍天下,日夜伤心流泪思念太子和夫人,经常说他是以夫人为天的。华阳夫人听了满心欢喜。
吕不韦又怂恿华阳夫人的姐姐替妹妹出主意说:“以色事人者,色衰而爱弛。你没有亲生儿子,一旦丈夫不在了,还有不失势的?不如趁现在正在得宠的时候,劝太子立子楚为嫡嗣。子楚那样依附夫人,他如被立为嫡嗣,夫人岂不是便有了靠山吗?”经华阳夫人和太子商量后,子楚果然被立为嫡嗣。安国君和华阳夫人聘请吕不韦做子楚的师傅,子楚一下子便处境大变,名声远播诸侯。
吕不韦在邯郸和一名姿容姣好且又善舞的女子同居,并怀了孕。有一次,子楚与吕不韦在一起喝酒,又见到了那个女子,并爱上了她。吕不韦起初恼怒,但回头一想,自己既然不惜破费家产扶持子楚,何在乎一个女人?便把她送给了子楚。
吕不韦隐瞒了她已经怀孕的事实,后来生下的儿子便是嬴政(秦始皇)。子楚不知道内情,只当是他自己生的儿子。秦昭王死后,安国君继位,即孝文王,立华阳夫人为王后,子楚为太子。
朱元璋救韩林儿
元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张士诚部下大将吕珍围攻安丰(今安徽寿县)。安丰是农民军首领小明王韩林儿所在地,朱元璋的军队形式上属于农民军所建立的宋政权,朱元璋也一直打着宋的旗号。
安丰危急,刘福通请朱元璋派兵解围。当时,刘基竭力劝阻,认为大兵不该轻出,万一陈友谅乘机进攻,便进退无路,而且就算把小明王救出来了,又怎么安置他好呢?是继续让他来当皇帝,还是把他关起来,或者杀掉他?如果是后者,那救他干什么呢?如果是前者,岂不是自讨没趣?本来好好的,还要找个上司来管自己。
朱元璋不听,率大军弛赴救援,打败吕珍,救出小明王,并把小明王接到滁州,设銮驾儆扇,建筑宫殿,供了起来,小明王也封赠朱元璋三代,朱元璋成了吴国公。至正二十四年(1364年),朱元璋称“吴王”。
此后一段时间,朱元璋发布文告,第一句话都是用“皇帝圣旨,吴王令旨”,借小明王韩林儿名义。后来,天下大势已定,宋的名号和小明王已没有什么价值了,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派廖永忠接小明王到南京,途中至瓜州(今江苏六合),翻船将其淹死。1367年,遂成为吴王元年。
不能小看的负担
现如今儿女的教育费,对父母而言已经是很重的负担。除了让小孩上幼儿园,还得让他学习各种“技艺”(例如外语、音乐、美术……)、上补习班、聘请家庭教师……进高中、大学的整个过程所花费的金钱,也相当可观。
随着儿女的长大,教育费在家计上所占的百分比,也愈来愈高。绝大部分的父母,宁可牺牲自己的生活,也要维持儿女的教育费。某教育机构曾经以母亲为对象,发出问卷调查,调查的主要内容是:儿女在补习班、家庭教师之类,学校以外的地方接受的教育,其效果究竟有多大?会有多少回报?调查的结果,发现了下面的事实。
(1)小孩还是小学生时,母亲最多的想法是:“将来定有相当的回报。”
(2)小孩是中学生时,母亲最多的想法是:“不一定有回报。学校以外的教育,效果如何,虽然不太明确,但是让孩子接受那种教育,总比没有接受那种教育要好,使我们更加放心。”
(3)小孩是高中生时,母亲最多的想法是:“不敢期待有什么回报。”“总得让他像别人的孩子一样,去接受学校以外的教育,那是一种时尚……实在是逼不得已……”
这些结果充分显示:随着孩子的长大,孩子究竟有多少实力,终于逐渐分明,父母因爱子心切而有的期待,也随着趋淡。
但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明知不会有什么太大的回报,他们还是肯为孩子的教育挪出固定比率的费用。感到“回报无望”而仍然愿意投下教育费——父母这种心理,说穿了是他们对儿女怀有“亏欠(负疚)之心”使然。如隔壁的孩子,他的父母从他四、五岁的时候,就让他去学习音乐或外语,我们家的小孩,如果不让他也去学习外语或音乐……等到他长大了,一定怪我们做父母的为什么没给他那种机会。
这种“必须尽其所能为孩子设想,否则对不起孩子(负疚在心)的心理,使父母在有限的收入中,仍然愿意省吃俭用,为孩子挪出一笔不少的教育费。家庭若有几个上中学、大学的孩子,其教育费总是优先于父母的交际费。
此类对孩子的负疚之心,直截了当地说,也可以解释为父母顾及门面的虚荣心作祟所致。这种心理,就像在女儿出嫁时,希望让女儿穿上新娘装一样。
[计论]
父母不吝惜孩子的教育费,则由于对孩子有一种负疚心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