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以逸待劳(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轻松地收割◎静如处子,动如脱兔
【通俗涵义】吃软不吃硬;不劳而获,坐享其成
【策略核心】以静制动
以静制动,挫其锐气,待其势弱而攻之。
鸭子划水,表面上无为,暗中积极谋划。
孙子曰:“藏于九天之下,动于九天之上。”意思是,未行动之前,深藏不露;采取行动时,雷霆万钧。“以逸待劳”就是沉着不露,蓄势待机,以便采取雷霆万钧的一击!
大多数的掠食动物都擅长于等待,一俟猎物接近,突发攻击,完全吻合“静如处子,动如脱兔”的特性;另有一些动物像翡翠鸟、蜻蜓,采取精准的“定点捕食”,守株待兔。在特定的地点、据点、时间点行动,可以集中力量,避免分神分力、疲于奔命。凡是具有“定点”概念的行动,都是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的策略核心是:积极等待突破点。面对一个大巨人,你可能永远无法扳倒他,等他躺下或睡觉时,你却可以轻易将他制伏。当敌人劳师远袭、当对手财务吃紧、当市场紊乱低迷时,你的机会相对大增,而且本小利大。
我方吃软,对手吃硬
中国历史上的“曹刿论战”,最能诠释“以逸待劳”的策略涵义:
齐王派鲍叔牙率军攻打鲁国,鲁庄公领军迎战。齐军第一通战鼓响起,鲁庄公下令擂鼓迎击,参军曹刿急忙制止,传令鲁军偃旗息鼓严阵以待。齐军第一波冲锋失利后,接着又发动第二波攻势、第三波攻势,曹刿听到齐军第三次擂鼓时,对鲁庄公说:可以出击了。于是鲁军突发攻击,轻敌而又疲惫的齐军猝不及防,全线溃败。
战后,曹刿分析说:“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齐军第一次攻击时,锐不可挡,不可撄其锋;第二次擂鼓时,我方仍坚壁清野,因此齐军斗志深受打击;第三次鼓响,士卒已经疲乏,斗志也已涣散,我一鼓作气予以痛击,必操胜算。
这完全符合《孙子》的“凡先处战地而待敌者佚,后处战地而趋战者劳”,以及“以近待远,以佚待劳,以饱待饥,此治力者也”的原理。换句话说,即是吃软不吃硬,让我方吃软,敌方吃硬。
等待,是最高战略
三国时的司马懿,是最伟大的“时间战略家”,他与孔明对峙五丈原时,采取“麻痹策略”,不动如山。孔明急于求战,派兵挑衅,甚至送他几件女人的衣物,嘲讽他是女人,他仍不以为忤;魏军被惹恼了,纷纷求战,司马懿刻意向朝廷写报告,请求朝廷允许他出战,这分明是在敷衍、拖时间,目的在以静制动。终于“待”到了孔明身体累垮,“待”到了蜀军撤退,不战而胜。
1812年,法国皇帝拿破仑率大军远征莫斯科,俄国祭出“焦土策略”,将任何撤守的城市据点付之一炬。拿破仑虽是攻城略地,却无法就地取得补给,所有军需都要远从法国几千里外运补,加上大雪,远征疲惫、缺粮的法军不耐酷寒,终致全面溃败。这一场改写历史之战,俄国打的是拖垮对手的“以逸待劳”。
以逸待劳,意在寻找最有利的决战点(介入点、买点),这个决战点是可调控的,也就是用我的最强(逸),去对对手的最弱(劳)。在军队中,一个高级将领被摆在一个闲差上,是最好的以逸待劳。当别人在第一线当炮灰、加速磨损时,他却躲在散兵坑中“养望”,何等惬意啊!
最有利的获利点,也可以是等出来的。在企业界,“等待策略”也常被运用在慎选投资波段、地点,以规避投资风险。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