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望子成龙与急功近利(10)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父母的眼里,成才的途径只有读书,一些人甚至把上大学与成才之间划了等号。即使一些家长心里也认为孩子不上大学也能成才,但也不觉得那么理直气壮,似乎自己的孩子不考大学总比别人缺点什么。应该看到,目前的教育实际上是选拔教育、淘汰教育、英才教育,也是失败教育。据调查有95%的中小学生家长希望孩子能上大学,但是,国情决定了只能有5%的同龄人能上大学,那么大多数孩子就成了“失败者”。所以,做家长的要了解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不要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孩子。
说到底,父母的愿望不过是让孩子有出息,成为有用之才。在塑造孩子成才的道路上应培养孩子的个性。因为在一个强调个性的时代,个性代表突破力、创新力、竞争力。如果孩子有很强的成才愿望,但不愿意考大学,而是愿意从事另外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做家长的应理智考虑后,也应积极鼓励孩子。
成才的路有无数条,何必非要走考大学这条呢?“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哪个行当、哪个岗位都可以做出成绩,都可以成功,不能片面地把能否考上大学作为孩子成才的惟一标准。许多名人并不是考上大学后成为名人的,一些人根本没有上过大学,同样可以成为国家、民族的功臣,社会的栋梁。韩寒并没有上过大学,但是,谁也不能否认他是一位人才。爱迪生没有读过大学,但他一生发明了上千种事物,没有人不承认他是一个人才。上了大学不见得就等于成才,应该说,上大学只是途径之一,并不是目标,最后的成功才是目标,所以,不应把上大学作为孩子追求的惟一目标。
“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思想是过时的。孩子能够上大学自然是好事,但重要的还是应该因材施教。你的孩子也许更适合当一名厨师,若硬逼着他考大学未必对他有好处,也许他在激烈的学校竞争中败下阵来,就扼杀了一位烹饪大师。成功的事例证明,“幸运”不是靠学历,而是靠百分之百的努力和发挥自我能力取得的。高考时的落榜生当上了总经理,曾经是同学的学士、硕士却当起了助理,这样的事情更是司空见惯。
在1997年,初中开始实行分流,只有30%的初中生可以升入高中,其余则流向中专、各类职业学校等。这一政策的出台,学生、家长、老师反应不同。一些学习不是非常理想的孩子的家长对此颇有微词,认为孩子不能上高中,就不能上大学,不能上大学就没有出路。而这些孩子对此并不太反感,在记者的调查中,有相当数量的初中学生表示自己将放弃报考高中而直接报考职业高中。应该说,实现初中生分流,就是为了打破应试教育的强制性措施,老师、家长应该尊重孩子们自己的选择。德国的教育制度中,从小学四年级就开始分流了,学生一到10岁就必须决定自己将来的就职方向。西柏林设有中学毕业的就职班、高中毕业的学校、报考大学的学校,三种学校可以任意选择一种。目前,我国的社会风气是鼓励孩子一心追求考大学。热心学问当然是好事,但是,对选择其他道路的孩子也不能另眼看待。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允许孩子根据自己的愿望和兴趣上职业学校。
当今中国的市场化经济为孩子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初中生不应把考重点、上名牌学校作为惟一的愿望,家长们也应让孩子有充分的选择的机会。孩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自主选择专业和个人的发展方向,让他们学习自己想学的东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他们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就能得以发挥,想像力和创造力也能得到激发,其个性也随之释放出来。许多国家的学生没有升学的压力,学校不鼓励为获得高分而拼命学习,他们认为过重的负担和压力抑制孩子的活跃的思维,把他们的创造情绪禁锢起来以致消灭,对孩子的身体也没有好处。在没有外界压力时,孩子们脑子里原本丰富多彩的思绪就会变成掌握知识的催化剂。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