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9章 望子成龙与急功近利(7)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过于注重分数自是不对。然而,考试和测验是检查孩子学习成绩的手段,二者在一定程度上,考试和测验成绩的好坏反映了孩子的学习水平。那么,应该如何看待孩子的考试成绩呢?
第一,联系考题的实际内容来认识考试成绩。一般说来,分数的高低同考题的难易、孩子的基础、能力等多种因素有关。从考题的难易上讲,考题的难度较大,取得高分就不容易;考题的难度小,取得高分就容易些。如果不考虑考题内容,规定孩子都要考在95分以上显然是不切实际的。例如,有的学校片面追求升学率,为应付统考,平时出题往往超出教学大纲的范围,学生考及格就不错了。“水涨船高”,题简单得高分;题难,得60分就了不起,50分就能属于中等。
第二,应该将分数放在比较中认识。孤立的一个考试分数不能说明问题,关键是要看孩子的分数在班级内的位置。学校的类别不同,年级不同,科目不同,分数的标准也就不相同。小学一年级语文、数学得满分是常事,五、六年级得满分就很困难了。所以,只有在比较中才能发现孩子的真实情况。
第三,要联系孩子的基础。一次考试分数中所反映的不仅仅是孩子的基础知识,还包括基本技能等。做家长的要从孩子原有的基础出发,判定孩子进步与否,同时找出问题的症结,加以指导帮助。孩子知识基础比较薄,想让他大幅度提高成绩也是不可能的,应该是一点一点地进步。有时,教师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差生,考题出得浅一些,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可能得高分或满分。尽管孩子考试分数显著提高,但还不是他的学习有明显进步,这应引起家长注意。
第四,正确看待孩子的考试分数。既要重视分数,而又不唯分数。孩子的学习主要从学习成绩上反映出来,但并不是说分数决定一切,分数高不能说明孩子就聪明。思想品德、活动能力、表达能力等在分数中是无法体现的。知识毕竟不是能力。在科学史上有许多科学巨匠,例如达尔文、爱迪生等,在童年时代,甚至到中学时代学习成绩都不很出众。但他们后来都成了闻名于世的伟大科学家和发明家,这些都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例子。因此,家长既要关心孩子的学习,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又要教育孩子不要满足于现有的成绩,积极鼓励孩子更多地掌握知识。当孩子得到好成绩时,家长不要过分夸耀、以免孩子滋长傲气,对学习产生惰性。如果孩子的成绩由于某种原因下降时,家长不要大动肝火,打骂一通,应耐心帮助孩子分析受挫的原因,提醒孩子今后注意,争取下一次考得好一些。如果孩子在一段时间内学习成绩一直下降,家长必须引起注意,及时与教师联系,适当加强学习辅导。如果孩子学习一直较差,家长则应严格要求,热情辅导,鼓励孩子克服学习上的困难,设法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只要孩子在学习上有一点进步,家长就应予以表扬,强化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孩子的学习成绩自然会持续提高的。
总之,家长要记住,分数不是衡量孩子成绩好坏、能力高低的惟一标准。分数低,并不完全说明孩子愚笨,将来没有出息。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