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3)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夫妻态度不一致,还可使孩子学会钻空子,谁能答应他的要求他就去磨谁,并且把父母分成谁好谁坏。一些孩子就是在这种搭配组合中钻空子,出了事只告诉护着的一方,使家长在教育时采取迁就的态度。长此以往,孩子在家里找到了保护伞,以致家庭教育失去了约束力。
另外,这种角色的不一致,也很容易造成家庭矛盾和彼此间的不信任。
星期天,一家三口逛商店,孩子看中了一个玩具要买,爸爸不给买,于是孩子哭闹,爸爸讲道理讲不通,孩子就躺在地上哭闹不起来。妈妈要哄,爸爸要打,妈妈心疼,就与爸爸吵起来,结果孩子没管好,夫妻俩倒弄了一肚子气。
因此,夫妻在管教孩子方面,步调不一致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的,久而久之,还影响夫妻的感情。
再者,如果父母教育孩子时出现矛盾,母亲这样说,父亲那样说,孩子就无所适从。孩子分不清谁是对的,不知道应该听谁的,干脆谁的也不听,也就用无所谓的态度对待自己做的错事。
“态度不一致”还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调查表明:在有心理问题的儿童中,父母采用“态度不一致”的方式的比例为17.3%,显著高于正常儿童家长所采取该教育方式的比例924%,所以家长要在子女教育中扮演好角色,并不是说两者的角色不能一样。相反,父母也好,爷爷奶奶也好,教育态度必须步调一致,互相合作,否则就是无效的。
父母对孩子的态度不一致,也会影响到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夫妻一定要注意维护彼此的威信,绝不能为了提高自己的威信而故意贬低另一方。即使是一方对孩子的要求不合理,也不能自己单方面出面更正,而是应该与对方交换意见,由他自己出面更正。这样,既有利于孩子,也有利于维护家长的威信。
有老人的家庭或是老人带孩子的家庭最容易出现的问题往往是老人喜欢袒护孩子,常常阻挠孩子的父母管教孩子,这也许是因为“隔代亲”的缘故,这就造成了两辈人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不一致。
实际上,老人惯孩子,父母也是有责任的,这是因为老人和孩子的父母之间缺乏沟通所致。如果从孩子小的时候父母与老人就都很关心孩子,经常探讨教育方法,也不至于使老人一味地娇宠孩子。等到孩子长大了,出现了一些毛病,才发现老人带孩子的方法不当,这就说明父母在孩子小时候对老人的教育方式是不够关心的。
发现问题怎么办?要达成一致,要与老人沟通,讲清道理,耐心开导,使老人心悦诚服,同心协力把孩子教育好。一般来说,老人与孩子的父母发生分歧,有几种情况:一种是老人的旧思想太多,给孩子施加不好的影响,如教孩子撒谎、骂人等;一种是老人的教育方式不当,如无止境地满足孩子的一切要求;再一种情况是老人分担的家务重,对孩子撒手不管。具体事情应具体分析,然后耐心帮助。帮助老人要讲究方法,避免出现婆媳或丈母娘与女婿不和。
父母双方教育孩子的态度应该一致,要严都严,不该严,就不严。需要严的时候严得起来,需要慈的时候能真正有慈。每位家长都应该是有严有慈,集严慈于一身。
管孩子是妈妈的事
孩子:爸爸,给我讲个故事吧?
爸爸:找妈妈去!
孩子:爸爸,明天是星期日,带我到公园去玩好吗?
爸爸:找妈妈去。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