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5章 管教孩子的误区(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以“罚”代“教”
一些父母常以打的方式教育孩子,结果,打失了孩子的学习热情,打掉了孩子的探索精神,给孩子的身心带来了极大的伤害。
一次,在公共汽车上听到两位家长在交流教育孩子的“经验”。其中一个说:“对孩子别舍不得下手,狠不下心来可不行,不打不成器,该打就得打,孩子真是三天不打,上房揭瓦。我们那个(孩子)每周至少得打他一顿。”谈起教育子女的复杂性,有人觉得可笑,他们说:“在社会上当个领导,管一批人不容易,管自己家的孩子还有什么难的?身边不是有随手可以抄起的木棒、掸子把、笤帚什么的吗?抡圆了来上一通,问题不就全解决了。”
把体罚作为教育手段,如今用这种方式对待子女的家长不在少数。越是文化水平低的父母,越善于用此方法“教育”孩子。
其实,生活中孩子遭受各种体罚主要还不是孩子该不该受罚,而是有些父母认为这种方法简单方便,奏效快。孩子回来晚了,把水泼地上了,作业做错了,考试没考好,上课没注意听讲,都有可能吃一顿板子。
采取这种简单而粗暴的方式教育孩子会给孩子带来极大的伤害。孩子挨了打,受到伤害,会变得畏畏缩缩,什么也不敢去做,不敢探求、尝试。其次,为了逃避挨打,往往迫使孩子违心地说谎,隐瞒错误,而这种办法一旦得逞,孩子会继续下去,从而变成了生活中的“两面人”。再者,经常挨打的孩子会变得脾气急躁,心惊胆战,产生对父母、对学校、对社会不满的情绪。比如,因为数学没考好而挨打,他会憎恨数学知识、数学教师,甚至憎恨学校。一旦有机会,孩子可能会做出报复性的事情来。
曾经历过这样一件事:某次在车站等车,一位身材高大,打扮得较有修养的父亲抱着一个看上去一岁多的孩子,抱了一会儿,为了轻松些,他把孩子放在了站台上。孩子站在地上没多久,看到地上有个烟头觉得新奇,于是捡起这个烟头,撕开裹着的纸,对里面看个究竟。父亲低下头看到孩子正在包烟头,弯下身子迅速抠出孩子手中的烟头,并朝孩子的手心狠狠地打了两下。然后,气愤地问道:“还捡不捡了?”孩子恐惧地说:“不捡了,不捡了。”
这两巴掌,打的不是别的,正是孩子对事物积极探索的精神!打的是对新事物感知的能力。这位父亲可能认为吸烟是个坏习惯,小小孩子不该对烟头感兴趣,或是认为孩子不该捡地上的脏东西,打他几下让他记住。可孩子是出于好奇的动机,是儿童幼小心灵对新事物本能的表现。这次挨打使孩子产生了一种观念,不应该接触没见过的东西,探索未知是不正确的行为,要遭打的,于是他的感官开始封闭起来。
打孩子,还直接影响孩子的身体健康。因此,打孩子的教育方式是绝对不可取的。
羞辱责骂代教育
如果把家长对孩子的评价录音,你会发现大多数都是否定之词。更糟糕的是有些家长边批评边骂“你真笨!”“为什么你学习就不动脑筋?”“天哪,你怎么就那么不开窍!”孩子不懂事,孩子成绩不好,孩子在学校表现不好,孩子犯了错误,有的父母就会骂“笨蛋!你看人家×××考了多少分,你看你,长大捡破烂去吧!”“为什么人家会,你不会?到学校干什么去了,吃饱了混到天黑呀?”“这孩子怎么这样,死了得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