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第2章 智力教育的误区(1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把知识与生活割裂开来,使学到的知识不能与现实联系起来,不能指导生活实践,孩子们对知识只能是死记硬背,这会使孩子变得愚笨。教育家斯卡特金有过一段精辟的论述,他说:“最有效的伤害脑子和智力的办法之一,就是形式主义的死记知识。愚笨的人正是用这种办法产生出来的,他们不会理智地把自己学到的一般知识同现实联系起来,因而,往往陷入窘境。”他还说:“由此造成死读书,与其说是一种怪论,不如说是摧残脑子和理性更确切、更实在。”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加强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加强孩子知识与生活实践是紧密联系的观念,不仅能够培养和满足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开发孩子能力,造就适应新时期建设人才的需要。
对孩子提问不耐烦
3岁以后孩子掌握的词汇量日渐增多,认识理解能力增强,求知欲也增强。他们不仅会细心观察周围环境,而且希望求得解答,因此常常喜欢问这问那。家长对孩子的提问,开始会感到很高兴,也很耐心地给予解答,可是家长有时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有自己能支配的时间。而孩子却问这问那,父母有时就不耐烦,甚至怒气冲冲地把孩子从身边赶走。这种做法,常常会使孩子觉得父母不爱自己,不喜欢自己,这对孩子也是一种伤害。要知道,孩子好问,说明他有好奇心和求知欲,这是思维活跃的表现,是他获得周围事物和自然现象的各种知识的前提。家长非但不应厌烦,而且还要表示赞赏,引导他们多问几个“为什么”和“怎么办”,同时还要给予耐心的解答。
在孩子看来,社会就是一个未知的大宝库,其中装满了不懂得、想知道的事情。孩子不但爱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更喜欢问“为什么”。对孩子来说,探索和发现永远是有趣的事情,旺盛的求知欲望促使他们盯着父母问这问那。不论是天上地下、动物、植物,孩子对周围世界的事物产生“不可思议”和惊奇感,对激发学习兴趣是很有好处的。有了强烈的好奇心和浓厚的兴趣,就想弄清它的原委或是搞明它的缘由。只有心中满怀兴趣和疑问,才有可能想亲自查找字典和请教老师。孩子的疑问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的求知欲望,家长应该认真回答孩子的问题。也许有的问题听起来是可笑甚至是无聊的,但是,这的确是孩子想知道的。对他们来说,这是最宝贵的东西。
要尊重和接纳孩子提出的问题,避免指责和禁止孩子发问,不论孩子的问题多么难以回答和令人难堪,都应以尊重和接纳的态度来正视孩子的问题,并与孩子一起找出答案。如果大人对孩子的问题不予理睬,甚至轻视、讥笑,后果是不堪设想的。这样既不能使孩子懂得问题是什么意义,又挫伤了孩子提问的学习兴趣。孩子爱提问是爱学习的表现,家长应让他发芽、长大,认真地、不厌其烦地回答孩子提出的问题,才是最好的指导方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