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牛根生语录(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与自己较劲”是蒙牛文化的精髓之一。发生任何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因为改变自己容易,改变别人难。假使矛盾双方的责任各占50%,那么,你先从改变自己开始。当你主动改变后,你会发现,对方也会跟着改变,而且这种改变不是同比例的,往往你改变10%后,他会改变30%,真所谓“你敬他一尺,他敬你一丈”。万一你改变了50%以后,对方还是一点不变,怎么办呢?你还是要坚持“与自己较劲”。因为95%的情形不是这样的。当你无数次地“与自己较劲”后,回头再看,“大数定律”的效能就显现出来了:你通过改变自己而改变了世界!
直接去举一千斤的人,笨蛋;四两拨千斤的人,聪明。一个人做了十件事,取得了100%的成果,而另一个人做了一件事,就取得了90%的成果,那么这个做事少的人就是聪明人。因为那个做十件事的人,用九件事只争取到10%的成果,那是不行的。”
“潮流有浅层的,也有深层的。这就像海流一样。当我们看到表层海流向西涌去的时候,深层海流往往是向东涌动的。”
“别人从零起步,而我是从负数起步。”
“我的父亲养牛送奶38年,我是子承父业;我的母亲给了我教育,她嘱咐我的两句话让我终生难忘,一句是“要想知道,打个颠倒”另一句是‘吃亏是福,占便宜是祸’。”
人是生产力首要的能动的因素,工具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标志,两者的结合体就是我所谓“带工具的人”。
策划也有“两面性”。好人可以用,坏人也可以用。策划有时被滥用、误用、反用,变成了“投机”的代名词。甚至有人说,举目四望,提心吊胆:不是策划别人,就是被别人所策划。真正有生命力的策划,不是“抖机灵”,也不是“赛智商”,而是捧出一颗真心,拿出一份热诚,与别人同呼吸、共命运,“三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小胜凭智,大胜靠德”——策划的最高境界是诚信!诚信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大诚信”其实就是“大智慧”。当今社会最大的学问,就是按客观规律办事;而按客观规律办企业的最大学问,就是“对别人有利的,才是对自己有利的”。有了诚信,资源不请自来,这是无管理的管理,无策划的策划。
所带工具可以是自创的,也可以是“拿来”的;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可以是务实的,也可以是务虚的;可以是反应堆,也可以是催化剂。总之,我们要的是“带工具的人”。
世界上的竞争,从古到今,无非是三种资源的竞争,一是体力竞争,二是财力竞争,三是脑力竞争。如果论这三种力的关系,谁都可以统御谁,只是条件不同,三种力的地位也不同:蛮野社会,体力可以统御财力和智力;资本社会,财力可以雇佣体力和智力;信息社会,智力可以整合财力和体力。这就是“三力法则”。
我一定要把企业办成“大家的企业”;如果办成了某一家某一姓的,那将是我最大的失败。
一个人要懂点哲学,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任何人都少不了走这一步,包括历史上的能人在内。在有生之年就看到自己从有到无,我看我比许多人幸运。
竞争只会促进发展。你发展别人也发展,最后的结果往往是“双赢”,而不一定是“你死我活”。一个地方因竞争而催生多个名牌的例子国内国际都很多。德国是弹丸之地,比我们内蒙古还小,但它产生了5个世界级的名牌汽车公司。
经过上百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形成了内蒙古的固有的百年品牌,那就是具有强烈地域色彩的民族文化及其承载体,这是我们最大的无形资产。我们只有找准我们的“强项”,做我们的“强项”,才有可能走向全国;如果不幸拣起“弱项”大做文章,那就可能费力不讨好。
讲到用人标准,从人本管理的角度看,人人都是人才,就看放的是不是地方,这是一个人岗匹配的问题。这就像木头,粗的可以做梁,细的可以做椽,浑身疙瘩的还可以做柴禾……人也是这样,不同的岗位有不同的人才需求,不同的人才有不同的岗位适应性。比如,我们厂子选卫生工,肯定不能选择文化程度太高的,也不能选择家庭条件特别好的,我们选择的都是老实厚道的农村妇女,她们为能拿到这份旱涝保收的工作而自豪。结果,那么大的一个厂子,她们一遍一遍不厌其烦地擦呀洗呀,以致工厂里任何一个角落,你戴着白手套摸,都摸不到一点灰尘。因为她们知道,这里每天的产品都要乘车坐船走向全国的角角落落,有的还要飘洋过海,‘安全、卫生、营养、健康’是每个食品企业必须时刻紧绷的第一根弦,对亿万消费者负责是第一位的;同时,我们工厂每天接待着几百名、上千名各行各业的代表,有一处打扫不到位,就会影响到公司的声誉。
所以,论人才问题,说它复杂吧,著书立说也仅能说个皮毛;说它简单吧,也就一句话:所谓人才,就是合适时间合适地点的合适人选,也就是最适合岗位的人。”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