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工厂未建市场先行(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1999年3月8日,第一本蒙牛CI手册完成。
1999年4月13日,第一批蒙牛牌纯牛奶问世。
1999年5月1日,第一批蒙牛牌冰淇淋上市。
1999年7月3日,第一批蒙牛全脂甜奶粉上市。
蒙牛第一个电视广告只有一个全屏字幕:“蒙牛乳业,再创内蒙名牌”。
一个“再创”,话中有话,试图引发人们的关联想象,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
1999年5月,牛根生在接受记者张治国、张伟采访时说:
“我们的企业结构称它为“哑铃型”都不算贴切,应该称它为“杠铃型”。什么是‘杠铃型’?就是搞‘虚拟联合’:我们与中科院联合,走产、学、研相结合的路子,开发产品,塑造品牌;我们与中间商联合,开辟全国大市场;我们把许许多多的区内外工厂作为自己的加工车间一这就是目前的‘蒙牛’。”
在计划经济下,企业就是生产车间的同义语,而当今做企业,可以“先建市场,后建工厂”。像这样,一个品牌拥有者,运用自己的品牌优势、市场优势、科技优势,将许多个企业联合到自己的名下,只进行资本运营,不发生资产转移,这种联合方式就是“虚拟联合”。现代企业往往是“横断面型的企业,不一定自己全有,专业分得越细越好。
1999年4月1日,一觉醒来,人们突然发现呼和浩特几乎所有大街都戴上了“红帽子”——道路两旁冒出一溜溜的红色广告灯箱上书:“蒙牛乳业,创内蒙古乳业第二品牌”。
“蒙牛”是谁的企业,工厂在哪里?声言“创内蒙古第二品牌”,是谦虚谨慎,还是大言不惭?
平静的青城,人们在狐疑、在猜想。
此时此刻,人们不会想到,一个曾经把伊利雪糕做到全国第一的职业经理人——牛根生,团结了一批业界能人,在租来的两室一厅民房里运筹“百年蒙牛”的梦想。
许多人不相信他们。“一无工厂,二无市场,三无奶源,四无品牌”,仅有一间办公室还是租来的,整个一个“皮包公司”,能创“百年老店”?
许多人相信他们。他们不少人在国内知名乳品企业担任过高层领导,有才干;领军人物牛根生信奉“财聚人散,财散人聚”的哲学,在伊利集团任常务副总裁时曾多次把自己的年薪分给部下,有品格、有才德。一个“信”字,引来启动资金1398万元。
没有奶源,没有工厂,但全国不是有那么多的乳品企业生产能力过剩吗?传统企业,先建工厂,后建市场,蒙牛逆而行之,“先建市场,后建工厂”。
半年之中,在中国乳制品企业销售收入排行榜中,蒙牛由千名之末蹿升至第119位。
只造概念,不造实物,就把产品卖得遍布天下。
1999年,“蒙牛现象”成为内蒙古经济界备受瞩目的一个亮点。比照“哑铃型企业”的说法,蒙牛把这种“两头在内,中间在外”——研发与销售在内,生产加工在外——的企业组织形式,称作“杠铃型”。
一面扩展“虚拟组织”,一面创立自己的“根据地”。2000年,蒙牛建起了亚洲单体跨度最大的冰淇淋生产车间和全球单体生产能力最大的液体奶生产车间。
2000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94亿元,是1999年的6.7倍,销售额居全国同业排名第11位;2002年,蒙牛实现销售收入21亿元,是2000年的8倍,蒙牛总资产达11亿多元,主厂区占地面积5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形成年产液体奶、冰淇淋各20万吨的生产能力。
蒙牛有了自己的工厂后,“虚拟联合”不仅没有收缩,反而进一步延伸。目前,参与公司原料、产品运输的600多辆运货车、奶罐车、冷藏车,为公司收购原奶的500多个奶站及配套设施,近10万平方米的员工宿舍,合起来总价值达5亿多元,没有一处是蒙牛自己掏钱做的,均由社会投资完成。通过经济杠杆的调控,蒙牛整合了大量的社会资源,把传统的“体内循环”变作“体外循环”,把传统的“企业办社会”变作“社会办企业”。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