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非典”时期“备忘录”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非典”时期发生的事情,有些是一次性的,有些是间歇性的,有些会从此延伸下去。这里聊以记述,以资“备忘”。
备忘一:只有一家新闻单位参加的新闻发布会
2003年4月21日清晨,一辆黑色轿车一路穿街过巷,急停在国家卫生部门前。此时,距离国家机关上班时间还有20分钟。
当蒙牛乳业驻京代表王建邦在第一时间将100万元现金支票送达国家卫生部的时候,有关人员甚至有点犯难。虽然之前沟通过,洽谈过,但这第一笔“抗非”捐款说到就到,多少还是有点突然,究竟由哪个部门收,怎么收,走什么程序,都还无例可循。现联系,现请示,最终办公厅指定由规财司受理。
既然是第一笔捐款,发轫之举,总该有个仪式。卫生部新闻发布办公室紧急主持。没有预定地点,就在卫生部贵宾会议室举行;没有预约记者,临时打电话请来中央电视台四套“中国新闻”的记者……当然,也没有预请的领导,预备的讲稿。一切匆促而简单。这也许是有史以来中国最简单的新闻发布会,一个只有一家新闻单位参加的新闻发布会。
但这看似微弱的一丝声音,却如黄钟大吕,在企业界引起强烈震撼。一石激起千层浪,拉开了企业捐款抗击“非典”的序幕。从第二天开始,众多企业慷慨解囊,为国分忧,为民解愁。
备忘二:物流的智慧
尽管国家对保证“非典”时期的物流畅通作出种种规定,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遇到了这样那样的“细节性困难”。尤其一听说是从重灾区来的货车,困难更甚。
针对“细节性困难”,蒙牛作出“细节性调整”。
公路改铁路。例如运往华东的产品,过去相当一部分是汽车运输,“非典”时期大量改为铁路运输。
货车接力。甲方给乙方送货,车到甲乙交界地,甲方止步,改由乙方将货接走,或直接将车开走。甲乙两地只交流货,不交流人。
送货到“门”。货送到小区门口,打电话告知订户,然后作“向后转走”,货由门卫中转。
备忘三:商超冷,小店热
“非典”时期,商业重心从商超向便民店迁移,从轴心向边缘跳跃,从主动脉向微血管挤压。
大商超牛奶销量大幅度下滑,酒店、饭店之类的通道几乎完全瘫痪,便民店销量则大幅度攀升。
备忘四:牛奶保质期长胜于短
“非典”时期,人们为尽量减少接触机会,喜欢一次性批量购买。因此,短保质期的巴氏杀菌奶受到冷落,长保质期的UHT灭菌奶凸显优势。
备忘五:果粒杯酸受宠
“非典”时期,水果进京受阻,作为替代消费,蒙牛果粒杯酸供不应求。在供量不足的情况下,实际增长290%。
又有消息说酸奶可以提高免疫力,各家杯酸都空前受宠。
备忘六:公交车内广告一度“结冰”
公交车没人坐,车体内广告也没人做。
5月中旬,蒙牛北京分公司从经营者手中购得公交车内广告发布权。对方只收制作费,不收发布费,总费用不及平时的十分之一。谁知形势“急转直下”,下旬刚刚开始履行合同,公交车上就突然热闹起来……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