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蒙牛“造云梯”,伊利“修长城”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2004年,媒体上出现过一个议题:是蒙牛更牛,还是伊利更利?
虽然伊利在许多市场“先发制人”,又是降价,又是垄断通路,看起来特别“有作为”,但所有这些做法的目的其实只有一个:守住已有市场。
说起来非常有趣,伊利就像当年的秦始皇似的,看着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怎么也不忍心拱手让给蒙牛,所以,它调兵遣将,企图筑起一道“拒敌于国门之外”的万里长城——买断通路,就是这种“修长城”思想的典型体现。
但长城的确是靠不住的。
而蒙牛呢,恰恰是不去“修长城”,而专注于“造云梯”。
我们只要粗略扫描一下全国四大市场,就可以看到蒙牛的“造云梯”思想:
深圳,1999年之前,某草原牛奶几度进攻都无功而返。但这家企业的“滑铁卢”,却成了蒙牛的第一个“插旗塔”。2002年,伊利不得不充当了追随者:凡是有蒙牛堆头的地方,伊利都紧跟。
北京,蒙牛用新产品利乐枕敲开大门后,就一直占据第一品牌的位置。
上海,在蒙牛强攻成功后,草原牛奶才渐成气候。
香港,伊利于2001年底率先进入,蒙牛于2002年2月后续进入。但取得“通行证”后,伊利动作不大,而蒙牛却越战越勇……时至2005年四五月份,在香港牛奶市场上,蒙牛的市场占有率达到25%,而国内其他品牌的牛奶却难见几包。
进入2005年,蒙牛和伊利都将重心由一线城市下移到二三线城市。在那里,他们又将分别执行什么样的战略,实施什么样的战术?谁将“修长城”,谁将“造云梯”?我们拭目以待。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