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作者序—“两只半眼睛”看蒙牛(1)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这本书是写蒙牛的,也是写老牛的,但也提到了伊利的老郑。
写企业家的书不少。但透视两位企业家文化对抗的不多。
伟大的成功,来自伟大的“敌人”。正如书中所述:一个人走完万里长征是困难的,但两个人——哪怕是怀有敌意的两个人,都可以彼此“伴跑”:参考对方的脚印,牢记奋斗的理由,激发前进的热情……如果对方攻击你的弱点,谢天谢地,上天赐予你一个严厉的老师!
反之,进攻者应该牢记一个“金科玉律”:不要轻易攻击对手的弱点,除非你能“毕其功于一役”,否则,不适当的攻击无异于帮助对方自我完善——种了“牛痘”,人家就再也不怕“天花”了。
先红服务老牛,相知合作多年,但在深圳、北京、呼和浩特都有自己的产业,一直保持着一个策划人及广告人的第三方身份;治国身在蒙牛,但当过老师,做过记者,十年漂泊,始终保持着新闻触觉的敏锐及独立观察的视角。这样两个人,力图“跳出蒙牛看蒙牛”,于是就有了这本书。
局外人写书是一种视角,但其往往流于表层化;局内人写书又是一种视角,但其往往流于偏执化。本书试图以“局内人的深度+局外人的视角”,写出真相真诚真理。老实说,我们不在乎自己是不是蒙牛人,但我们在乎这本书,在乎书籍所应承载的历史庄严。从走进蒙牛的第一天起,本书的资料积累就开始了。究竟是为写一本书而走进蒙牛,还是走进蒙牛而想写一本书?我们两人似乎各领一端。
本书的视野,与“两只眼”相比,多半只,与“三只眼”相比,少半只,是为“两只半眼睛看蒙牛”。
本书的起名有过一番争论。叫“蒙牛速度”,“蒙牛狂飙”,还是“蒙牛内幕”?几番斟酌,本名方定。何谓“内幕”?独家探取,鲜为人知,大幕背后别人看不到而我们能看到的东西。
2
天才在流动中诞生,真理在辩论中分明,规律在事变中狂奔。这些年,看到了太多企业的兴衰成败,接触了太多企业家的悲欢离合。观察愈多,感触愈深,笔头愈疾。我们有一种激动:告诉大家一个真实的蒙牛。我们有一种冲动:让蒙牛模式给更多的人以启迪。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从“中国品质”到“中国品牌”,这中间的跨越,靠硬件也靠软件,靠技术也靠文化。人才是最大的软件,人气是最大的文化,人心是最大的生产力。
几年前,几个草原汉子,租了一间破旧的民宅,摆了几张掉漆的桌子,侃了几天几夜,弄出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蒙牛”……6年后,中国人所饮用的每4袋牛奶中,至少有1袋是这个企业生产的;2005年,它有望成为全球最大的牛奶生产商。
它是谁——黄牛?猛牛?狂牛?
为什么有人要出600万元诽谤它、不惜代价搞死它?为什么它短短6年跨越的历程比许多企业几十年所走过的路还要险、还要长?
它为谁——为自己?为国家?为民族?
为什么“牛魔王”辛辛苦苦挣下,又大大方方献出,成为“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全球捐股第一人”?为什么在这个企业里,请客、送礼、拜年都有与众不同的规矩,只准向下“经营人心”,不准向上“经营人心”?
它做谁——蒙牛?中国牛?世界牛?
为什么摩根来了又走了?为什么海外上市时会有206倍的超额认购率?为什么利乐CEO称其为“全球发展速度最快的乳制品企业”?它向何处去?
6年,接触了太多的猜疑,遭受了太多的打击。
6年,引爆了太多的潜能,透支了太多的心血。
6年,承载了太多的责任,领受了太多的光荣。
今天的中国乳业,刀光剑影,群雄逐鹿:“三大国牌”龙腾虎跃,“五大洋牌”隐形渗透,地方品牌浴血奋战,不品不牌瞒天过海……十字路口车最密,“战争”场上“计”最稠。一日之计,一年之计,百年大计。计中有术,术中有道。一切竞争、斗争、战争,其最高境界在于“道胜”:无争之争,无战之战,视线超越地平线,利益超越你我他……牛根生从有关西点军校的记述中,找到了在他看来准确印证蒙牛超常规发展的格言:“超乎常人想像的关怀,是明智;超乎常人想像的冒险,是安全;超乎常人想像的梦想,是务实;超乎常人想像的期望,是可能!”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