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寻欢与死亡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生死在生命的两端,正误仅差一步之遥。
——朱少军
寻欢,男人热衷的话题,诸如文艺表演中黄色段子,男女间低级的玩笑、办公室与公共场所的“性骚扰”,以及那些“三级片”的故事等等。
为什么凡有男人的地方,无烟的色情业如雨后春笋。各个国家虽然严厉打击,但发展势头总在此起彼伏。就世界而言,除荷兰法律公开承认“妓院”为合法外,其余国家都为遏制色情行业发展而伤透脑筋。仅法国而言,公开及半公开的卖淫从业者就达20万之众。
按市场学的观点,有需求就有市场,尽管这需求有悖道德与法律。色情与吸毒,成了当今人类社会的两个怪胎和毒瘤。
人性的本能并不都是天使。西方专家叫“人性的弱点”,东方学者称“阴暗心理”,而老百姓却说,“白天的人多,晚上的鬼多”。
沈阳的一个“老实巴交”的“诚实公民”,在母亲的眼里,他是“孝顺的儿子”;在妻儿的眼里,他是尽职的丈夫。但谁也没有料到,他竟是接连奸杀九人的恶魔。
防患显得多么脆弱,“心理疾病”的解释也显得多么苍白。
生存欲
那么,人性是什么?人性是与生俱来的物种遗传本能和社会属性的总和。人类作为生物学中的一个物种,也像其它物种一样遵循自己遗传的密码,演绎着生命发展轨迹。人的本能──生存欲与死亡欲,这种力量的神秘性及能量都是十分巨大的。
为什么“狼前无跛子,阵前无伤兵”?求生欲使然。
一个十分纤弱的姑娘在火灾袭来时,居然可挪动200公斤的保险柜?一个十分胆怯的小女子,在盗贼入门后,竟然可从三楼的阳台跳下去?生存本能在瞬间可调动并整合人的肌体,其爆发力是超乎常规的。
动物世界亦然。
当一头幼鹿被猎豹追逐时,它的瞬间时速居然能达到每小时80公里,野兔时速也在40公里左右。“趋利避害”是动物生存本能所激发“张力”的极致。
从动物本能而言,死亡欲与生存欲是一对孪生兄弟。寻欢是人的“死亡欲”支撑了的罪恶。
死亡欲
寻欢的本质是“性”。其实,“性”的本身就包含了“生存”与“死亡”。
“性”的终点是两性的融合,而融合的终极就是新生命的开始与旧生命的死亡。性爱的“快感”既是新生命诞生的颤栗,也是旧生命死亡的舞蹈。生命具有必生性和必死性。
性爱是生命个体求得“永生永死”的本能体验。
“性爱”蕴含了生命的“彼岸性”。没有生,哪来死?没有死,何以生?所以佛经才说“生中有死,死中有生。”
爱是一种求得永生的手段。
古希腊的美神爱若斯,就是永生和永死的古希腊神命。人类习惯于求得永生,总希望“长生不老”和“延年益寿”,但忘却了爱的另一面:爱是生命的毁灭,爱是生命的断决。断决和毁灭就是永死。
人们求神拜佛,求得永生;滋补药品,求得长寿。这是生的欲望。
但人们也崇尚安乐死,享受生命的尊严和摆脱苟活的苦难。“西方极乐世界”与“上帝温馨天堂”,就是美好死亡的描绘。“安乐死”是一种死亡的快感。俗话说:“活得太可怜、太忧伤,不如死了的好。死了,死了,百事都了。”死是对生命重负的摆脱,对永生的渴望。西方传教士常说“让灵魂安息吧!”灵魂的安息,就是对永生、永死的祝福。所以,男人“寻欢”就是追求死亡。
在印第安人眼里,死亡与新生是同等值得庆祝的事情。他们唱歌跳舞,通宵达旦,欢庆新生或死亡。在苗族人眼里,死亡是走向重生的门槛,从而演绎了佛经的“生命轮回”。
庄子《至乐》中载:“庄子妻死,惠子吊之。庄子则方箕踞鼓盆而歌。”
这是从生物学角度看待人的本能。
然而,人毕竟不是狮子和猴子。作为高级动物的人类,虽然在我们的大脑中还保留了“下丘脑”这一本能区,但人类毕竟已拥有了发达的“大脑皮层质”。
受教育越高的男人,理性会强力制约本能,虽然有些“痛苦”;而未经开化和启蒙的男人,下丘脑的本能冲动会抑制理性,虽然“痛快”,但人却变成了猴子。杰克·汉斯说:“本能的泛滥,将我们还原为祖先,本能的抑制,将使人类走向成熟。”由此可知,那些热衷“寻欢”话题的男人,那些沉浸于“黄段子”与“三级片”的男人,从社会学的角度看,他们受教育的程度都不高,环境教育功能低下,他们仍处于非理性的蒙昧状态;未受到理性制约,自然包括了法律、道德、伦理的制约。所以,他们的“下丘脑”显得特别活跃,处于较原始的本能驱动的阶段。
由此想到一句话,美国人乔治·沙顿说:“科学是人类精神的最佳清洁剂。教育是社会生活质量的脊梁。”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