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以讹传讹”的经济学解释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犬 道
开启管理文明那扇门
心中的念头像潮涌一样的人,
永远射不中目标,达不到目的。
因一个念头对消了另一个念头。
———但丁《神曲·炼狱篇》
“以讹传讹”的经济学解释
我走在唐朝的大街上,感觉上要比其他的朝代好不少,这里的富庶和繁荣是我走遍当时世界的其他角角落落都不曾见过的,最初我看到市井之上堂皇的绫罗绸缎、名贵的瓷器和香气宜人的香料以为自己到了天国。
在这盛世里,总不免让人有无限的遐想,最为恢宏的场面莫过于科举的场面了,四面八方的秀才们汇聚到京城长安,目的是实现自己鱼跃龙门的理想,一展自己的抱负。科举场里有得意者便有失意者,失意秀才们吟诗作对,在我看来也成了一件极美妙的事情。
后世的人一定不明白为何那么多落第的秀才们,反而写出了经典的诗篇?其实他们是用自己的痛苦开启了后世的高档生活的一扇门而已,而这些秀才们对于后世最能有借鉴意义的莫过于如雷贯耳的吕洞宾了,吕洞宾不过是个落第的秀才而已。历史再往前推500年,其实是唐朝的穷途末路了,但确实是回到吕洞宾的时代了。
回到吕洞宾的故事里,其实原本与我是毫无关系的,人们以讹传讹,说“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似乎我多么的不解人意。我自打决心与人为善以来,便一直是善解人意的。而且我总相信:世间的一切只要想去求解,皆有答案。所以我想追根溯源探究为什么会有这种讹传?
要知答案先从来路上看,先从吕洞宾身上开刀,治一下我们为什么那么容易犯错。“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意思是人家一番好意反被误解。“狗咬吕洞宾”是“苟杳吕洞宾”的讹变。苟杳与吕洞宾是同乡,苟杳少年家贫,吕洞宾与其拜为兄弟,经常周济他。后来干脆把他接到自己家中读书,以求取功名。一日,吕洞宾的一位朋友来访,见苟杳仪表堂堂,便想把妹妹许配给他,但吕洞宾怕耽误苟杳的学业,不同意这桩婚事。苟杳得知此事,却是满心的乐意,恳请吕为他做媒,吕洞宾思虑再三,要苟杳答应一个条件:新娘子须先陪我三天。苟杳为了能娶到此女,便一口答应下来。从苟杳成亲这天开始,吕洞宾一连三夜坐在新房里对灯读书,天黑而来,天明而去。苟杳才明白原来吕洞宾怕他贪欢,忘了读书,用此法来激励他。9年以后,吕家失火落难,吕洞宾求助于苟杳。不料苟杳在家中天天设宴相待,绝口不提资助之事。一个多月过去了,吕洞宾愤然离去。到了家后,残破的旧屋早变成新房,而妻子却批麻戴孝,抚棺守灵。细问,原来都是苟杳派人做的,并送来棺材,说吕洞宾已客死异乡。吕洞宾听后劈开了棺材,棺材内竟是金银和一封信。信云:“苟杳不是负心郎,路送金银加盖房。你让我妻守空房,我让你妻哭断肠!”吕洞宾如梦初醒,哭笑不得。
完全是苟杳的事情,关我何事?人们总爱以讹传讹,两个秀才在开玩笑而已,总要扯上不相干者的清誉。他在有生之年,做了一些事情,认知能力不足,又做了些荒唐的事情。岳州石刻《吕洞宾自传》,记载了一些他自己的身世。其云:“吾乃京兆(今西安)人。唐末,累举进士不第,因游华山。……吾惟是风清月白、神仙聚会之时,常游两浙、汴京、谯郡。尝著白蓝角带,右眼下有一痣,如人间使者筋(筷)头大。世言我卖墨,飞剑取人头,吾闻哂之。实有三剑:一断烦恼,一断贪嗔,一断色欲,是吾之剑也。”吕洞宾自己都说了,自己不过是唐朝末年的一个落魄儒生,因科场失意,对现实不满,故弃儒皈道了。
世人讹传我咬了他,又讹传他做了神仙,便成了众口铄金的事情了。历史推演至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卡尼曼身上。他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地结合起来,从而解释了在不确定条件下如何判断与决策的问题,一切都有了较为可靠的答案。
乔尔达诺·布鲁诺是个特殊的例子,那个时代尽管许多人不清楚是不是有神,但要挑战那个年代权威的教会,危险自然就会产生。一次大的公共危机事件中,你总能领略到“公众恐慌”和“奸商险恶”的厉害,体会到市井谣言的恐怖,而卡尼曼的“公众心理分析”便揭示了这个“不确定情境下人们估计和决策”的过程。
在管理实践中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或决策时往往会以偏概全、以小见大。经济学有“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一个理性人的推断行为不仅会使用大样本的所有信息,也会利用所有的先验信息。但突如其来的“不确定”下,如形形色色的危机事件中,人们只相信自己的耳朵,眼睛不再重要,思考也不再重要。我确实看到有人在退货,至于为什么退货,我不大清楚,好像是怎么怎么回事吧?管它呢,先这么办再说。先验概率———即以往存在的知识、常识,也就是我们所说的理性,似乎一下子变得靠不住了。人们开始夸大自己以往得到负面的某种经验,且要不断夸大,忽视自己过往时日的获得真理式结论。
这也大概是我在中国得了“不识好人心”骂名的缘由之一吧?这种荒唐剧往往总是会在很庞大的群体中不断上演,例如后世的传销,跑马圈钱的游戏。这些现象后面还有一个问题其实就是信息不对称。“不确定”和“信息不对称”所引发的上述现象还只是冰山的一角,一些影响到整个组织的危机问题,往往是千里之堤,溃于一个小谣言上。所谓阴沟里翻船,一出现危机,整个组织便会动荡不安。
卡尼曼的研究足以给我正名,也更能说明组织里危机的问题。他在自己的研究中提到,人们在对不确定事件进行判断和估计的时候会设定一个初始值,然后根据反馈信息对这个初始值进行修正。然而就是这个初始值便决定了我们穷或者富,成功或者失败。在我看来,危机里,总会出现多事者来推波助澜,其实就是人们常说的树倒猢狲散中的一员,树怎么能说倒就倒呢?情况其实是猢狲们给推倒的。
危机处理在平时,冒险能力看机遇。而生活里的人们却喜欢危机到不可收拾时才想到危机处理,机遇来了却处处考虑风险。作为组织管理者这些事情是应该细思量的,否则失败了,便怨不得别人。
卡尼曼的研究还说明了管理中的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问题。
管理者在很多危机或其他管理情境的处理中,首先要先给别人一个知情权,来减少不确定性。另外,就是存在“认知偏差”,尤其是对于普通的民众和知识量少的人,认知偏差则更大一些,在不确定情境下的“认知习惯”往往是惯性,人云亦云的,这样即使“知情”也没有太大作用。最后你会看到一旦社会上或组织里出现了大的骗局,受伤害的一定是他们。
人这种动物总自命为是理性的,结果呢,居然社会上流传知识无用论;极低级的骗局,街头算卦大仙便能把人搞得晕头转向。
再好的时代不加新元素,社会就容易停滞,再健康的人不运动运动,肌体则容易生出病端。所以第一流的企业管理者要让自己的组织有一个信息披露通道,目的是不让假来挤占自己的位置,且要做打假英雄,平时就有危机意识。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