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设计工作空间与创造公司文化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我上班的地方,每个教授都有一间自己单独使用的办公室。办公大楼总共三层,第一层是学院各种机构的办公室,比如院长办公室、本科生办公室、MBA办公室、对外关系办公室、接待室、邮件房、复印房等等。二、三层则是教师的办公室。我的办公室在二楼,对门的那面是一排窗户,没有房间。我的办公室左面是楼梯和电梯,右面则是另一位教授的办公室。每天上班,走进办公室,开灯,关门,就开始一天的工作。如果那天没有课,没有会议,也没有事先预约要见的学生,我就可能不受干扰全神贯注地工作一天,不见一个人,不与任何人交谈。我发现其他教授大部分亦如此。所以许多同事,即使他们的办公室离我仅咫尺之遥,一年也见不了几次面,说不上几次话。与此同时,我又发现我和别人见面说话的场所通常是在走廊里,我去打水泡茶的时候,或者在休息室我去用微波炉热饭的时候,或者在楼下我用复印机或取邮件的时候。很显然这个大楼的设计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个人的隐私空间,让每个教授可以安静专心地思考和工作,而将公共使用的空间减到最少,从而使上班时间人际交往的可能减到最小。另外,我们学院的教室全部集中在另一座大楼里,学生一般都不会轻易进到办公楼里来。因此整个学院的气氛是清淡而友好,大家相敬如宾,同事彼此保持有距离的尊敬。
有一次我应邀去另一个大学做学术报告,发现那儿的气氛与我们这儿很不相同。同事之间似乎有更密切的关系,有的不是清淡而是热闹。我很好奇,因为这和我想象中的美国高校环境有距离。同事带我参观了整个学院的大楼之后,我才发现该楼在空间设计上与我院的巨大不同。这个大楼共有四层,第一层全是大教室,两边排开,中间有很宽阔的走廊,走廊里还放着植物和闲适的椅子。这块走廊的空间一直延伸至四层,每上一层都有扶沿可以往下看,成为一块教授与教授、教授与学生随时可以相遇交往的场所,一块巨大的公共空间。楼上的三层功能与我们的相似,但空间设计极不一样。首先,每个教授都有一间单独使用的办公室,但每个办公室对面都有另一间办公室相对,而且走廊狭窄。另外,每一层还有一个可以容纳20人左右的会议室,靠走廊的一面也用了大玻璃,门外还有一张长凳。还有一间休息室,里面有冰箱、微波炉和很舒适的沙发。除此之外,每一层还有自己的教室,供学术讲座或小型学术会议使用,离教室不远处有洗手间,门口亦放了几张舒适的小沙发。这样的空间设计和布局让人觉得你随时都可以坐下来与同事或学生闲聊,大大鼓励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沟通。
由此我想到工作空间设计与组织文化之间的联系。一个组织的文化氛围是怎样建立起来的?学者专家常常会建议从确立组织的愿景,公司的组织架构,人事关系流程设计,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包括招聘选拔制度、绩效考核、奖惩制度等等角度去思考。这些制度无疑是创造和维持公司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但是在设立这些制度的时候往往是从静态的角度来看公司管理,忽略了公司文化氛围是在日复一日的公司运作中,在员工与员工、员工与客户之间不断的交往沟通中形成的。如果一家高科技公司希望他们的员工之间能经常讨论问题进行头脑风暴,从而促进有创意想法的产生,即使公司制定了对有创意员工的高度奖励,如果办公空间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建造一些大家随时可以聚首之处(如移动会议室),而大家又是在敞开的小隔间(Cubicle)工作,大声讲话会影响他人,那么这样的讨论就无法实现,公司所期望的创新文化也就因此大打折扣。再假设一家医院想为病人提供良好的就医环境,但在空间布局上却没有安排让病人可以与医生单独沟通的场所,使病人无法保持自己的隐私,得当着很多人的面讲述自己的病痛甚至难以启齿的隐情,那么良好的就医环境和医院文化就无从谈起。同样,如果一家公司提倡人人平等的公司文化,但在空间布局时却把老总的办公室安排在顶楼最角落可以望海的房间,而其他员工却连一个可以与同事共同进餐的地方都没有,那么这种平等文化就只能永远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
想一想我们每天与他人的交往在多大程度上受到了空间的限制,就可以想见工作空间设计对公司文化氛围的影响。空间距离导致心理距离,物理障碍(如墙)导致沟通障碍,即使在通讯极度发达的今天依然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如果你所在的公司文化氛围没有达到公司愿景中所描述的,可以考虑从工作空间的设计上下手来加以改变,效果可能会出奇制胜!
2005年2月4日于美国西雅图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