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打扮是船票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漂亮的女人等于备齐了一半的嫁妆。
——德里克斯
浓妆淡抹
女人应怎么包装?女人应如何打扮?
无论服饰,还是语言;无论化妆,还是发型;无论走路,还是说话;都应该体现简洁明了,“多余”是艺术的累赘。
残缺的“维纳斯”,断臂的“巴尔扎克”。对这两尊雕像来说,手臂是多余的,手臂是画蛇添足。
无手的维纳斯,并不影响她身上流淌着的青春旋律;富于弹性的肌肉突显了生命的活力。无臂的巴尔扎克,并不影响他深邃的目光、庄重的表情、以及喷发出的深沉思想。
有缺陷的东西,并不都是缺陷。人在审美“观照”中,“知觉”会对欣赏物加以补充,加以完善。人在审美“观照”中,见其所知,而非见其所见。
艺术欣赏,都有点“无中生有”。
突出重点
其一,女性包装,要造成“趣味中心”。
这是说,要根据自身条件,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亮点”。
脸蛋不太“靓”的女性,如果有一副好身板,这是幸事。你千万别在自己脸蛋上再做什么文章,而是着意剪裁合身的衣服,充分体现女性线条。
如果你颈太短,千万别穿高领的衣服,如果你腿太短,可穿高腰衫。如果你脸太宽,可留长发。如果你脸太窄,把头发向后束起,露出你的笑脸。如果你头额太高,可以使用“留海”遮住过高的额头。如果你嘴太大,千万别把口红涂得太满。
趣味中心,就是自我造就一个“审美重点”。
女性在自我“包装”中应懂得:如果什么都标准,其实就没有标准;如果什么都和谐,其实就没有和谐:如果样样都美,其实就没有美。
美在“关系”中产生,也在“对比”中产生。在“关系”与“对比”中,就产生了“重点”。
如果一个女性,无论外表和身段都谈不上美,但说话机智幽默,走路大方得体,那么,这些“要素”同样可以组成“趣味中心”,给人以美感。
整容本来是一种“创伤修补”行业。一个好端端的脸蛋,没必要一定要去做“创伤修补”术。
没有自信的人,喜欢摹仿;自信的人,崇拜自己。有个性才有美,个性就是特色,个性就是“趣味中心”。
其二,造成审美“注意中心”。
人在观察事物时,会出现“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审美视觉。
“有意注意”,是审美者在意识支配下观察事物;“无意注意”,则是审美客体的某些特点,无意间引起审美主体的“关注”。
你脸蛋长得不漂亮,可以在衣服上多做文章。
例如,你胸前一个十分精致的别针,可以引开人们在你脸蛋上的视线。或者,你大衣上一个突出的纽扣,也可成为审美“注意中心”,你的脸蛋相反就被人遗忘了。
“着西装穿草鞋”,为什么会觉得滑稽?实际上,草鞋成了人们的“注意中心”。事隔若干年,你穿什么色彩的西装,统统被人忘却了。然而,你脚上的那双草鞋,会成为人们终身难忘的记忆。
趣味在和谐
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人们喜爱自然大方。
其实,自然大方,就是一种和谐,就是相宜。相宜,体现了“关系”的美。这是说,服饰要体现时代,服饰要体现自然,服饰要体现年龄,服饰要体现职业。
比如,你是一位演员,由于职业的需要,你披着一头过肩的长发,会给人留下飘逸之美。如果你是运动员,却披着过肩长发,这就违背了“相宜”的原则。
又比如,你是一个文雅而沉静的姑娘,却烫了一头“算盘珠子”似的发型,那就不“相宜”。这种“算盘珠子”似的发型如果放在一个非洲姑娘的头上,加之矫健的体魄、如风的体态,就构成了和谐。
再比如,一个半老徐娘,还要一个劲摹仿青年人的服饰,一定要穿紧身裙。可以想像,那“双D”型曲线,给人什么感觉?
作家赵树理在《小二黑结婚》中,对三仙姑“面妆”有一句极精彩的比喻:“着了霜的驴蛋。”
“扭住青春”不放手,还可以理喻。因为,青春离她还不太远。而“人造青春”为什么可笑?因为青春是一个和谐的整体,而不是个别部位的修复。假使你一味追求增高乳峰,恰恰这点,打破了你全身各部位的和谐。
康德说,美是一种“自由的热爱”。这种“自由”,就是满足一种“类”的需要。
西方指挥家,披着贝多芬式的头发,穿着燕尾服,还真有一点贝多芬的音乐韵味。然而,我们一些音乐人,五短身材,却硬要披一头长发,这就有点不男不女的味道了。
人们为什么讨厌“阉割”的男子?因为他不男不女。人们为什么讨厌司晨的牝鸡?因为它不雄不雌。
跨越了“类”的界限,就打破了“物种”的和谐。康德说,“过渡种是最丑陋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