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成功必须付出代价(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个匈牙利钢琴家名叫尼里基·哈齐,由于时运不济,人地生疏,被迫在一家餐厅当个钢琴伴奏者。从前在布达佩斯他是个公认的神童。美国的核物理学家、氢弹之父冯·卡门觉得很可惜,认为应该给他个显身手的机会。于是,他举办了一个欢迎爱因斯坦的宴会,特意把南加州的一大批艺术家和音乐会代理人请来听哈齐的演奏。晚上,大家请哈齐弹了几首曲子。这时,爱因斯坦的夫人心血来潮,要她的丈夫拉小提琴和哈齐合奏,大家对这个提议感到非常高兴。没想到,哈齐愤怒地大声嚷道:“我从来不为任何人伴奏!”说着,就真的不弹了,哈齐也就失去了为美国音乐界重视的机会。而爱因斯坦却兴致勃勃,照拉不误。大家为爱因斯坦热烈鼓掌,而把那位布达佩斯的神童忘得一干二净。
爱因斯坦是绝对的理论家。他对自己理论的实际应用没有丝毫的兴趣。他的E=mc2也许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公式———它表示任何已知物质中未释放出来的能量。但是爱因斯坦不愿意沿着大街去看一个反应堆制造原子能。他的光电理论获得了诺贝尔奖金———他却认为这一系列方程式相对来说并不重要———他也没有丝毫好奇心去观察他的理论是如何使电视成为现实的。
爱因斯坦永远不能理解的一个难题是他的名声。他创立的理论十分深奥,只能使当时很有限的少数科学家感到激动,但是他的名字却在文明世界家喻户晓。他对自己造成的这种现象困惑不解。他说:“我有过好主意,其他人也有过。但是我的幸运在于被接受了。”社会公众如同洪水暴雨似的对他表示关注使他感到困惑。人们想会见他,陌生人在大街上会停步向他凝视和微笑,科学家、政治家、学生和家庭主妇写信给他,甚至他身上的东西,哪怕一颗扣子,也成了别人的圣物。以色列人民还请他去当总统。他永远不能理解为什么他受到这种关注,为什么要把他作为与众不同的人突出出来。
一头卷曲的白发,一件普通毛衫加一只烟斗,加州理工学院人人都知道这个形象是谁。由于要求他写自传的人络绎不绝,爱因斯坦只好要求冯·卡门想个办法让他避避风头。卡门为他在洛杉矶奥列薇拉大街安排了一个住处,那是条艺术街,街上行人以留长胡子、穿羊毛衫而远近闻名,因此,他走在大街上从未碰上过麻烦。结果谁也没有认出这个人就是举世闻名的大科学家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闻名世界后,许多国家邀请他去讲学。一次,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火车站里,官员们准备好了要为爱因斯坦的到来举办一个盛大的欢迎仪式,却久久不见爱因斯坦到来。原来,爱因斯坦从另一个小站下了车,一手拎着皮箱,一手拎着小提琴,徒步向皇宫走去。
爱因斯坦为人坦率,心口如一,直言不讳。一次,他应邀出席一个“面向全国”的广播节目,有个播音员发现了这位科学巨匠,就擅自宣布爱因斯坦要向全国听众发表讲话。爱因斯坦非常反感,立刻站起来说:“我没有话要讲,因此讲不出什么话。今后如有话讲,再来向各位奉告。”说完,立刻就坐下了。
他拒绝著名作家的来访或很有成就的画家为他画像,很少有例外情况。只有一次他改变了态度。一位画家请求为爱因斯坦画像,自然被爱因斯坦拒绝:“不,不,不,我没有时间。”画家坦率地说:“但是我需要使用靠这幅画所得的钱啊!”爱因斯坦回答:“是这样。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我当然可以坐下来让你画。”
这样一个按照自己的古怪方式生活、生活得非常自我的人是很难和别人相融合的。
他结过两次婚。他的第一任妻子米列娃是他大学的同学,一位坚强的女性,她出身于大学教师家庭,对家务并不在行,曾在学术上有前程。在爱因斯坦成名后,他同妻子的关系渐渐紧张起来。在他获得第二次诺贝尔物理学奖后,他依然保持着自己的思考和生活习惯,与妻子的关系终于无法维持,两个人只好分手。
后来他同爱尔莎结婚。这是一位出色的家庭主妇,家里的一切变得井井有条。他的妻子喜欢招待朋友到家里来喝茶,有时她为了让爱因斯坦休息一下也会叫他下楼和他们一起聊天。他的回答往往是粗暴的声音:“不!不!我不!再这样打扰我,我简直受不了了!”爱因斯坦并不需要这些,他需要的是宁静的思考,而不是丰富多彩的生活。他差不多独自生活在小阁楼里,那才是他自己的天地,他在那里几乎与世隔绝,全身心地和他研究的宇宙结合为一体。他在孤独中体会着快乐。
1936年,爱尔莎病逝。此后,更深的孤独一直陪伴着他。20世纪四五十年代,包括居里夫人、妹妹玛娅在内的亲朋好友相继去世,他遭受了沉重打击,孤独感伤不时流露出来。特别是当他看到,由他和一些科学家为了维护和平而建议美国研制的核武器,给人类造成了巨大灾难时,他自责不已。
1955年4月18日,76岁的爱因斯坦与世长辞。弥留之际,他在昏迷中含糊又痛苦地用他的母语急促地说着什么。这是他最熟悉最自然的语言,也是心底里最感温暖和痛苦的东西。
杰出者的存在确实令世界精彩,但是成为杰出者的代价也十分巨大。他必须为自己所从事的事业和追求做出奉献和牺牲。长时间地专注于专一的工作,会经受来自别人和自身的痛苦和寂寞。所以,绝大多数杰出者都成了难以相处的人:一方面自己经常生活在煎熬中,一方面给那些亲近他们的人带来苦痛。曾有一家英国报纸用一个标题概括地对此做了一个令人沮丧的结论:“爱因斯坦=天才-可爱”。
不仅如此,爱因斯坦同时忍受了一般人所难以忍受的长期孤独:为了专注于工作,他与亲人朋友保持距离;为了坚持信仰,他离乡流浪。应该说,为祖国所抛弃让爱因斯坦在精神上丧失了大部分的归属感,如同无根的浮萍一般。他就是在驮着这些枷锁、一步步地向前爬行。自然,越伟大的发现、伟大的成就越在极端上,越不易被人理解,所受攻击也越厉害。
不过,世界会永远怀念像他这样的伟人。20世纪末,在英国的两家著名杂志社的民意调查中,爱因斯坦都被列为上个千年对人类贡献最大的人。
☆人生在世没有人不想往上走,走得越高越好,到了“一览众山小”的时候,那是多么的壮阔!可那却一定是个缺热、缺氧又人烟稀少的地方。为此,像尼采、凡高这样的人,精神都不再正常。也许,这会令许多人害怕。所以,在成功的路上,人越走越少。
☆“者易折,皎皎者易污”,真正能“红杏出墙”的很少,大量的天才夭折在成长中。知道这个道理又义无反顾的,才把伟大留在世上。
NO.22
成功必须付出代价,越成功的人代价越大
———“爱因斯坦=天才-可爱”
爱因斯坦在科学史上的尊崇地位至今无人能够替代。但是,他却说:“我实在是一个‘孤独’的旅客……”
引子
悟道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