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塑造全球化品牌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取道美国制造来塑造全球化品牌
看准了量身定制,海尔需要强化美国制造,以便像戴尔那样,能够在第一时间供给市场特定规制的产品。或许这是打造自主全球品牌的海尔竞购美泰克的缘由。
与当初联想之收购IBMPC和TCL之收购阿尔卡特不同,海尔明显具有文化上的优势。海尔竞购美泰克所凭借的,不是中国公司通常依靠的资金和国内市场份额,而是通常美国公司引以为傲的优秀商业文化。在全球电子行业竞争最激烈的中国市场上,海尔磨炼出一整套以客户为导向的经营文化。从1998年开始,张瑞敏排除万难坚定地推行他的市场链流程再造。这是海尔的百年大计,寄托了他对消费类电子行业本质的认识。在张瑞敏看来,消费类电子行业,重在捕捉客户需求差异化变动的创新能力和速度。
反观美泰克的经营状况这些年不容乐观。市场份额下滑,人工成本急升,业务外包久拖不下,新产品开发乏力。庞大的身躯、强大的惯性,已经颠覆了应需而变的市场运行法则。来一点根深蒂固的客户气息,“每天从零开始、每天比昨天有提高”的创业、创新精神,对治理大企业病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看上去海尔也非常需要美泰克。国内家电市场上残酷的价格战所引发的国内回报率过低,构成张瑞敏寻求海外市场的原因之一。作为面向全球的家电厂商,“大通路、大市场、大客户、大定单”的思路,对于海尔具有决定意义。迄今为止,海尔的在欧美市场很大程度上只是小规格品种获得了成功,在主流产品上并没有如愿以偿。
海尔在国内跟客户关系的建立,靠的是无微不至的服务。电器一旦发生故障,很快维修人员能够赶到现场,不喝一杯水,抓紧把问题处理掉。这种服务上让客户放心的作法,起初为海尔赢得了不少声誉。可是,当客户购买一个冰箱,每年都要发生问题让海尔的维修服务人员上门,尤其是当同一个问题重复出现,客户会从满意转变为厌烦。可以假设有两款冰箱,其中一款一年厂商维修人员10次造访,而另一款厂商20年不上门一次。你买哪一个冰箱?
在这方面美泰克的经营有独到的地方。美泰克有一个广告家喻户晓:一个年轻的维修工人,时刻准备着出门去服务,可是一直到退休都没有出行的记录。英雄无用武之地!他很失望。可是他的失望调动了美国客户对品牌的情感。这种品牌经营技巧,需要很强大的技术支撑。无可否认,美泰克的品牌效应、跟客户之间的情感纽带、品牌经营管理技术、资本市场通道、大销售渠道、制造基地、技术专利、技术工人、高档次产品、市场规模以及人脉资源,都是海尔期许已久的。尤其是标榜以捕捉客户个性化需求变化的海尔创新模式,常常受到基础不扎实的制约。海尔还没有像戴尔那样创造出巨大的现金流去市场上购买所需要的专利与技术,因此特别需要强化自己的技术基础。而依赖技术推动式创新的美泰克,其庞大的研发机构和实验室的管理,正是海尔特别需要的东西。
一如海尔当初在美国办厂是为了快速响应美国零售商的需求,收购美泰克更是强化美国制造的力量和基础,是海尔在大市场、大流通的新平台上,更快更有效地适应这个量身定制时代的新尝试。
可以用张瑞敏的一句话来表证他全球化思维的变化:“像禅宗所说,30年前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30年后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必须要悟到这个程度,真正把问题看出来。”起初,在国内生产出自主品牌的产品远销美国,这时“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后来去美国开办工厂,生产出标有“美国制造”的海尔产品推上市场,这时“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后来收购美国研发制造基地,打出海尔品牌与美国名牌这样的双品牌,就“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了!全球化的海尔,拥有多个知名品牌,当在情理之中。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