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生命是只有一次的戏剧(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由于书读得少,导致自己的狂妄,而这种狂妄,使得我只信自己,不信别人;使得我过于自信,没有做什么防备;使得我只听得见奉承话,听不得讽刺语;使得我真的将自己当成了神。由于狂妄,不再虚心,为小人所围绕,不可避免地走向破败。你看,这难道不是因为书读得少吗?
一个人,怕,不是怕不成功的时候,而是怕成功的时候。不成功的时候,你就是个光脚汉,风里来,雨里去,没有什么大不了的,你会很自然很坦荡地去面对和迎接;当你成功的时候,你就像是个穿鞋的人了,总要防备着自己的下一脚是不是踩在水坑里,总要避免自己一身干净的衣服不会被雨水打湿。有了一定的成功之后,一个人就会存一个患得患失的心思,容易缩手缩脚,犹豫谨慎,不能够放手大胆地去改变;有了一定的成功之后,便又存了一个享乐的念头,总是认为,自己经过千山万水,吃过千难万苦,终于修成正果了,是该好好补偿自己的时候了,这个念头一起,做事情的劲头就泄了,再也没有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搭桥的闯劲;有了一定的成功之后,看得自己比别人能,高人一等,便狂妄、自满,不能从别人身上学习,进步的机会就很少了。
别人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想,成功也是失败之母。
钟说:看来雪翁对自己是认识得很清楚了,那么,您有什么遗憾么?假如有机会让您再来一回,您认为自己可以弥补哪些遗憾,活出更好的结局来么?
胡言:我不知道是否可以有一个更好的结局,如果真的是那样的话,可能就不是我胡雪岩了。而且,我的出身什么的恐怕都不能假设,我随后结交的朋友、发生的事情也不能假设,惟一能假设的,恐怕是我自己的着力点,看我是否在平时可以多读一点书。而这一点,我不认为自己可以做到,为什么呢?
我的朋友王有龄对我说,如果我多读一点书,一定比当时的何桂清学政之流做得更好,爬得更高。我的结拜大哥嵇鹤龄也劝我,要我闲时多读点书,这可以医我的俗气。但是,我都没有去读,究其原因,一是由于开始的时候,自己凭借手腕,将事情圆满顺利地解决,因而自恃不读书也可以;二是当事情铺开之后,各种各样的事情一拨一拨地涌来,由不得我找时间静下来读书;三是我好出主意,而且主意大小随之,我的大哥说我可以为诸侯的座上客,我自己也以为高明得很,这样一种弄巧的心思,使自己完全察觉不到读书的必要。
我是一个好动的人,一个喜欢解决问题的人,我也正是在解决问题中来赢得朋友的信任与帮助,获得生意的发展。如果叫我静下心来读书,不去布展我的手腕,不说我自己不行,我的一帮朋友恐怕首先就会反对。性格即命运,思路定成败。我越到后来越是相信,自己的性格和思路,决定了我不可能有更好的结果。要想获得更好的结果,必须是性格上的完善和思路上的转变。可是一到老,混到我那种地步,要转变性格不说完全不可能,恐怕也要吃非常多的苦头,而我是没有什么动力这样做的。思路上的转变也一样,哪里还有什么积极性呢?
遗憾的事情,有,而且有很多。有的是对朋友不够尽心了,有的是事情应该处理得更好了,有的是自己过于敷衍了等。从具体的影响大的事情来说,有两件。
第一件是杭州城被围,我千辛万苦跑出来购买粮食,要救围困在里面的人和我的朋友王有龄。当我把粮食运到城外时,却由于无法打通城内城外的交通,只好停留在江心,眼睁睁地看着城里面的人被围困和被击退,只得转道将粮食运到宁波,这一别就成了永别。如果有机会再来一次的话,我会多雇用一些洋枪队的人,而不仅是一些护粮的人,那样,即使没有杭州城里面的接应,我自己也有能力从外面杀开一条血路,将粮食运进城里面,从而解救王有龄和满城的百姓。
杭州永别
当胡雪岩接到萧家骥带来的王有龄的遗书,他的眼圈就红了,更令胡雪岩伤心的,是王有龄已绝了希望。王有龄原来一心盼望的是粮食,害怕的是胡雪岩不能顺利到达上海,到了上海后办不到粮食,办到粮食后不能冲破沿途的重重难关到达杭州。现在,哪知道千辛万苦将粮食运到了,却是可望而不可及,从此再无指望。一线希望消失,就是一线生机断绝,“哀莫大于心死”,王有龄的心化成冰,有生之日,待死之时,做人到此绝境,千古所无,千古所悲。
然而胡雪岩却不能不从无希望中去寻找希望,希望这三天中发生奇迹。这是一个渺茫的希望,但是就是这个渺茫的希望也似乎不易,形势在一夜之间险恶了,太平军一船一船在周围盘旋,位置正在枪弹所够不到的地方,其意何居,不言可知。因此,护送的洋兵,已在不断催促,要求早做了结。
在胡雪岩的坚持下,到底又等待了三天。纵然度日如年,三天到底还是过去了,洋人做事,丝毫没有通融,到了三天昼夜届满,正是晚上八点钟,却是非开船不可。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