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我与自已(6)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大度大气,有时要具有一种糊涂心态。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要能“大”,则必须能对“小”有所忽略。糊糊涂涂,懵懵懂懂,近于混沌,也就离道不远了。
一具大度大气,便近坦坦荡荡之列,与君子也不远矣。如此一来,整个人的境界为之一变,精神的层次更见得高远,不为小事所拘泥,超脱于俗世下流之上,自有一段瑰丽奇伟的风光。古代文坛往往有这方面的例子。一具忧国忧民之怀抱,一具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信念,则整个的气度便截然不同。如李后主,其沉郁深重的家国之念,以梦中回忆出之,感人悱恻,脍炙人口的“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就是被宋朝俘获后的悲情之作。一超脱于生死之外,一摆脱自身的“小我”之困,则见得做人的真正乐趣。如苏轼,自罢免黄州,得山水之乐,明死生之变,晓天人之分,终成一旷代大文豪。此后,他创作出了无数的名篇,前后《赤壁赋》就产生于此时。
李煜——亡国之后成词宗
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钟峰隐者、莲峰居士、钟峰白莲居士。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
李煜从小就与众不同,尤其是他的眼睛,是重瞳,按照相面人的说法,他很有富贵相。传说中的舜就是重瞳。李煜多才多艺,文章出众,书法和绘画也有很高的造诣。本来是一个纯粹的文人,但是由于五代十国期间相互连年征战,他的五个哥哥全都早死,他于无奈中登上了南唐皇帝的位置,成为南唐后主,历史上称为李后主。
被推上皇帝位置的李煜并没有变得野心勃勃、胸怀天下。他依然做着自己的文人梦,在自己北边的邻居迅猛扩张的时候,他偏安于南唐一隅,过着诗情画意的日子,完全不理会朝政。由于他好佛好文,身边聚集着一批诗词好手,国家也供养着大批的僧人。传说北宋皇帝知道李煜好佛,特意选了一名伶牙俐齿的少年给他,和他一起探讨人生和性命,李煜竟然以为该少年是真佛出世。
李煜的词分前后两个阶段,划分的标准就是亡国之前与亡国之后。虽然李煜没有什么政治野心是路人皆知的,而且也已经上表称臣,但“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说出这句话之前,北宋皇帝就已经灭了南唐,将李煜抓到了开封。
亡国之前的词,大部分是宫体艳词,着重描写宫廷之中的豪华奢侈,多风花雪月的内容。当然,也有一些文人骚客的忧郁之作,而后者的艺术水准更加高。出名的如《清平乐》,其中的“离恨恰似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无疑写出了所有别离之人挥不去的离愁。
亡国之后,李煜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由皇帝而囚徒,由自由而限制。亡国之痛,自己至爱的大小周后先后去世,使得他的词风格为之一变。他将所有的这些体会都融入到自己的词中,终于创造了自己最为感人也成就最高的作品,完成了一代词宗的蜕变。其中有三首词最具代表性。
《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破阵子》: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凤阁龙楼连霄汉,玉树琼枝作烟萝,几曾识干戈?一旦归为臣虏,沉腰潘鬓销磨。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
传说北宋皇帝知道这些词后,特别是那首《虞美人》,恼怒非常,当晚就派人给李煜送去了毒药,毒死了李煜。李煜死时年仅四十二岁。
培育你的大局意识
培育你的大局意识。谋大局,识大体;想大事,创大业。一旦你有了大局意识,胸有全局,那些小便宜、小利益将再也不会引起你的兴趣。你对整个事件有一个全局的把握,对目标有清晰的认识,不会因为一些无关痛痒的问题而改变自己的初衷,从而保证你始终走在正确的方向上。
大局意识培育起来非常之难,因为从具体事件的当时来看,人总是处于一种相对静止的点上,他只能了解到相对有限的信息,知道有限的相关者,了解有限的可能性,也就是说,他只有局部。现在,他要从局部去展望全局,想象全局,把握全局,不能不说是一个挑战。
它除了要求你的能力外,恐怕更重要的是要求你有一种心态——一种超然的心态。将自己从具体事务的泥淖中拔身出来,超脱于具体的事件之外,从而可以高屋建瓴地观察和分析整个事件。“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因为你自己在山中,所以反倒不知道山的真正面目。也正是因为你陷在具体的事件中,所以反倒不知道整个事件的样貌。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