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2)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领兵西征
在镇压太平天国的余部后,同治五年八月,左宗棠接替杨岳斌,调任陕甘总督。谋求平定西北叛乱。在胡雪岩的帮助下,开中国借洋债之先河,左宗棠兵精粮足,武器先进,充分发挥自己的军事才能,将西北的三大叛乱分子一一平定,并为改签《伊犁条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唐浩强:《曾国藩》)
对于你的第二句话——“世界上到处是有才华的穷人。”我想下这个定义的人,一定是对才华的概念限制得比较窄,将某一类特点看做是才华,将具有某一类特点的人都看做是有才华的人,而将其他一些特点排除在外,从而人为地在才华的概念上就犯了自己的错误,也因此才有这样一个错误的判断和结论。有一句古话是这样说的: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事实真的是这样吗?在开风气之前,这种看法和观念可能会被认为是天经地义的,读书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实现自己目的的手段,学好文武艺,货与帝王家,只有这样一条华山绝径让普通老百姓出人头地,自然就显得读书的高贵,顺带使得读书出来的人高贵了。那时候的秀才,是有功名的,见了官可以不下跪的,也不能打板子的。读书的人被认为是有才华的人。但是,洋务以后,风气大开,才华的观念相应地有大的变动,如果还是老观念,那雪翁岂不是也是无才之辈吗?!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说的是,只要有才华,就不愁无出人头地的事情。那么,什么是才华呢?才华,是指办事情的能力,因此,只有在实践中才能检验,不经过实践的检验,谁知道是有真才还是只是夸夸其谈之辈。坐而论辩,无人能敌;起而行之,一无所能。说的就是这样的无真才之辈。而这之间的差别,可谓是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战国时,赵国的赵括,三国时,蜀国的马谡,都是这种无真才的典型。
纸上谈兵赵括
赵括,赵国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国者必括矣。”
赵孝成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于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蔺相如曰:“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王不听,遂将之。
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王曰:“何以?”对曰:“始妾事其父,时为将,身所奉饭饮而进食者以十数,所友者以百数,大王及宗室所赏赐者尽已予军吏士大夫,受命之日,不问家事。今括一旦为将,东向面朝,军吏无敢仰视之者,王所赐金帛,归藏于家,而日视便利田宅可买者买之。王以为何如其父?父子异心,愿王勿遣。”
王曰:“母置之,吾已决矣。”括母因曰:“王终遣之,即有如不称,妾得无随坐乎?”王许诺。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赵王亦以括母先言,竟不诛也。
(《史记》)
才华,既然是办事情的能力,因而,是具有局限和条件的。如果运用的方式不对,运用的地方不对,运用的时间不对,运用的对象不对……总之,只要是运用不得其法,不得其用,才华,都有可能不但不能称其为才华,反倒将成为绊脚石。比如说,一个满腹诗文、饱读经书的文人,如果是做他的学问,从事文学的创作与研究,或许是一个非常不错的选择。他的才华也就能真正地发挥作用。而如果他一定要怀着救国救民的想法,有解救天下苍生的志向,想去从政,但是,又洁身自好,不愿意泼下身子去了解肮脏的政治,学习为政的诀窍,则他的所谓才华,此时不但不足以帮他,反足以害他,让他在官场显得迂腐气十足,寸步难行。古来学问做得好的人,一般在官场不会有大的发展,你看到过有几个宰相是文学大师、诗坛巨匠的?
曾国藩论作文与做官
作文与做官本不是一回事。
作文以见深识闳为佳,立论即使尖刻,偏颇点亦无妨,因为不至于伤害到某一个人,也不去指望它立即收到实效,只要自圆其说,便是理论,运笔为斤,自成大匠。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