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知识越多越反动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在我国春秋战国时代,有一位擅长做车轮的能工巧匠,他的名字叫轮扁。
一天,齐桓公在殿堂上读书,轮扁在堂下砍削车轮。齐桓公读书读到妙处,不禁摇头晃脑、口中念念有词,很是得意。轮扁见桓公这样爱书,心里觉得纳闷。他放下手中的锥子、凿子,走到堂上问齐桓公说:“请问,大王您所看的书,上面写的都是些什么呀?”齐桓公回答说:“书上写的是圣人讲的道理。”轮扁说:“请问大王,这些圣人还活着吗?”齐桓公说:“他们都死了。”于是轮扁说:“那么,大王您所读的书,不过是古人留下的糟粕罢了。”
齐桓公很是扫兴。他对轮扁说:“我在这里读书,你一个做车轮的工匠,凭什么瞎议论呢?你说圣人书上留下的是糟粕,如果你能谈出个道理来,我还可以饶了你,如果你说不出道理来,我非杀你不可!”
轮扁不紧不慢地回答齐桓公说:“我是从自己的职业和经验体会来看待这件事的。就说我砍削车轮这件事吧,速度慢了,车轮就削得光滑但不坚固;动作快了,车轮就削得粗糙而不合规格。只有不快不慢,才能得心应手,制作出质量最好的车轮。由此看来,削车轮也有它的规律。可是,我只能从心里去体会而得到,却难以用言语很清楚明白他讲授给我儿子听,因此我儿子便不能从我这里学到砍削车轮的真正技巧,所以我已经70岁了,还得凭自己心里的感觉去动手砍削车轮。由此可见,古代圣人心中许多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知识精华已经随着他们死去了,那么大王您今天所能读到的,当然只能是一些古人留下的肤浅粗略的东西了。”
我们对知识就是力量的观念进行拨乱反正,引申出双刃剑的观念。随之而来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在学剑和用剑的过程中不被它所伤。
在这个问题上,对人伤害最深的也有一个传统观念,就是:知识越多越好。
小学中学大学,每一堂课为我们提供的,都是不同的知识。我们走上社会对自己进行的继续教育,也是吸取知识,用它们去立身安命和成功。很多人在总结自己的所谓学习经验时,往往谆谆教导年轻人:人学到的知识越多越好,在可能的情况下,能学到什么学什么,能学多少就学多少。
在知识和信息匮乏的年代,这可能是金世良言。但在信息爆炸的今天,扒到碗里就是肉的学习方式,却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陷阱。
多少人掉入这个陷阱而不自知,将人生中最有挑战性,最富有创造力的二、三十年光阴,全部消费在学习知识上,皓首穷经,在故纸堆里死磨知识,也被知识磨死,最终一事无成。
如果说知识越多越好,那么受教育的时间应该与成就高低成正比,可是有些人在学校念了很多年书也没有什么成就。有些人念书不多,但成就却非同小可。
这是为什么?因为知识越多越反动。
知识越多越反动曾经是一句曾经被“四人帮”曲解利用的口号,但曲解可能远离真理,却掩盖不了真理。
所谓反动,本义是相反的作用,是一种惯性和惰性。学过物理的人都知道,惯性和惰性就是事物都具有的保持原来状态的一种性质。让一个静止的物体动起来,或者让一个运动的物体停下来,都必须施加外力,这就是物体的惯性表现物体都具有这种反动性,而且物体的质量越大惯性越大,反动的性质也愈加明显。
用计算机的人有这样的体会,我们的爱机上装的文件和程序越多,运行的程序越大,占用的内存和硬盘空间也就越多,运行速度就越慢,甚至会出现死机。
人的大脑也是这样一台计算机(有时处理能力还不如它!)。人的知识可以套用唐太宗曾经打过的一个比喻:知识如水也,可以载舟,也可覆舟。一个人学习的知识越多,记忆的越多,固然可以博闻多才,但他接受新知识、新事物的能力自然也就会下降。
铁板烧博士说――
历史的东西需要学习、了解、借鉴,但对历史的东西决不能抱着不放,学习、了解仅是为了借鉴,抱着不放就是一种反动,是历史的反动。什么是历史上的反动派?反动派,就是历史上抱着历史的东西不放的那些人。
这一判断也可以从现实生活中得到印证。知识越多,越容易形成排斥别人的“傲慢与偏见”,越不能合群;越不明白世界在变,天下没有一成不变的道理;也越不明白自己的不足,,不懂得借助别人的长处,揉合以为已用。
知识越多就越与现实社会和不来,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这是一般规律,也是思想上的一种惯性或反动。没有生活这位教师的指导,就会知识越多越反动。书越读越傻,学了一大堆废物,反倒抱怨怀才不遇。
中国是一个自行车大国,到目前为止,自行车仍然是多数国人的出行工具。但是走遍所有的书店,我们都找不到一本教人骑自行车的教材。并不是编不出来,而是没有这个市场需求。
因为每个人都明白:要学会骑自行车,唯一的办法是让屁股与车座“亲密接触”,而不是从书本一招一式地模仿。
同样的道理,生活中也有很多技能和知识,必须依靠在生活中亲身实践才能获得。即使需要理论知识的指导,也必须要学以致用。要明白这一点,我们必须首先搞清楚:如何让知识指导生活。
有人曾经提到过这样一位学者,他最自豪的成就是在研究李白死因方面。在这方面,他拥有世界独一无二的权威性。这一权威从何而来呢?为研究李白是不是落水而死,从大学毕业算起,他花了整整20年时间!
这一研究就像西方某些狂热的经院神学家,用毕生精力研究一个针尖上能够站多少天使一样,毫无用处。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