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总目录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

真英雄大仁不仁

点此返回管理励志系列书籍在线阅读 首页






有一条小河边住着一只蝎子和一只青蛙。
蝎子想过河,可是不会游泳,于是到青蛙面前央求道:“劳驾,青蛙先生,你能驮我过河吗?”
青蛙回答:“我当然能。但在目前情况下,我可不敢答应你,因为你可能蜇死我。”
蝎子反问:“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蜇了你对我毫无好处,因为你死了我就会沉没。”
青蛙虽然知道蝎子是多么狠毒,但又觉得它说得也有道理。青蛙想,也许蝎子这一次会收起毒刺,于是就同意了。蝎子爬到青蛙背上,它俩开始横渡小河。就在它们游到小河中央时,蝎子突然弯起尾巴,狠狠地蜇了青蛙一下。
青蛙大喊道:“你为什么要蜇我呢?蜇我对你有什么好处呢?难道你能自己游过小河吗?”
正在和青蛙一起下沉的蝎子说:“我知道没有好处,但我是蝎子,这是我的天性。”
善良的青蛙牺牲了,因为它不相信天性,也不懂得如何避免蝎子的毒针。可是因为善良和无知而牺牲的,只有青蛙吗?
世界上每个人都像蝎子一样本性难移,各有自己的动机,以及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交往风格。不要为这些差异而悲哀,也不要试图消除它们,而要加以了解和利用。
中国俗语说:慈不掌兵,仁不聚财。意思是说,过分慈悲的人不能带兵打仗,因为他会被部下所欺,过分仁义的人不能发财致富,因为他会对别人施舍过度而散去钱财,就如《三略》中说的:“无使仁者主财,为其多恩施而附于下。”(不要让仁义人的掌管钱财,因为他会对部下过分施恩赏赐。)
人的品德过分善良纯正,是不能做大事的,很容易被人所欺。尽管传统的教育告诉我们:巧诈不如拙诚。但是更多的历史事实则说明了这句教导的苍白。
晋惠帝被立为太子时,中书令和峤向晋武帝进谏说:“皇太子虽然仁信纯朴,但现在世道险恶,他不具备君王的素质,恐怕将来无法应付险恶的局面,继承不了陛下的基业。”晋武帝不听,后来晋惠帝果然使国家走上了毁灭的道路。
手有五指参差,人有良莠不齐。正视别人,学会辨别人,知道对付敌人的方法,就相当于修补好我们的盔甲,等下次他们再来时,我们已经准备好了。
在现实生活中,如果一个人胸无城府,以一片赤子心待人接物,固然可以不用思考,但却只能被看作愚不可及。社会生存环境很恶劣,一个人胸中如果没有只兵片甲,一定会在现实面前撞得头破血流。
我们对人极为尊敬,别人却不尊敬我们,拿我们当作玩物与傻瓜,我们若是还没有一丝锋芒,忍下去傻下去,那只有落得“马善叫人骑,人善让人欺”的结局了。对付那样的人,我们不能心慈手软,不能让他放纵下去,否则,他会越来越猖狂,认为那是理所当然,一旦形成这种境况,那想再扭转就会变得极为困难了。
有人说,我自己不会溜须拍马,也不想升官发财,不想成就什么大业,只想平平安安地过一生,要胸带甲兵干什么?本本分分地生活不是很好吗?
这句话看似有道理,实际上大谬不然。
生活的残酷竞争没有任何人躲过去,我们不与别人竞争,别人也会找上门来。蚊子从来不想成就什么大事业,永远躲在角落里。
但是既然有以为小角落就比较安全的蚊子,就绝对必然有专门在小角落下网的蜘蛛。如果对方发现了我们,三年不开张,开张吃三年,怎么能不好好享受呢?
所以,任何问题都不是消极躲避能绕得过去的,必须正视它,解决它。
大家知道,在大自然中,很多动植物都有保护色。只有这样,它们才可以更好地生存。这是物竞天择的大自然的淘汰法所致,也是一种生存的本能。毫无疑问的,我们欣赏"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气概,佩服朱自清"誓死不吃卖国粮"的勇气,那些涉及原则上的问题,寸土不让方显英雄本色。
其二,动物尚且知道用伪装来保护自己,那么我们在某些时候通权达变一次又如何?通权达变并不是夹着尾巴做人。每个人都是有人格的。但是,在某些场合,如果我们过于老实,不会动点心眼儿,一定不会成功;就是在现实生活中,也需要我们开动脑筋,而且还要通权达变得与众不同。
孔子去郯国时路遇程子,一见如故,两个人就在路上停车交盖谈了一整天。说话间,孔子让子路拿一束帛送给程子。子路不理会。过了一会以,孔子又让他拿一束帛送给程子。
子路再也忍不住,很不屑地对孔子说:“我听说君子不能不经人介绍而相见,就象女子不能没有媒人就嫁掉一样。先生您这样做不是违背了做人的准则吗?”
孔子说:“程先生是天下少有的贤人,我们现在不表示一下敬意,以后就没有机会了。大的道德我们必须遵守,不能马虎,这些小的准则,有些出入也是可以的。”
这就是孔子关于大行不顾细谨的思想,其中也包涵了人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大仁不仁。
我们通过秦末的项羽和刘邦两个人的对比来说明这个道理。对于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韩信有一个一针见血的评论:项王平时对人恭敬慈爱,言语和善,如果士卒有疾病,就会哭着喂药喂水,并把自己的吃喝全让给他。可是当有人立了战功,应当封官时,他却把印抓在手中,都玩出了缺口,也不舍得交出去。这就是所谓的妇人之仁,是很难成就大事业的。
如果只看项羽待人的恭敬慈爱的态度、给士卒喂药喂水的关怀,的确有仁爱之心。可是到了后面,把印拿在手里舍不得给别人,却暴露了其本质:小家子气。
与项羽的妇人之仁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的残暴。项羽攻齐,杀田荣,立田假为王,坑降兵,掳妇女,毁城郭房屋无数,齐民纷纷起来反抗;在新安城南骗秦兵放下武器,然后坑杀降兵二十余万人;进入咸阳后,杀降王子婴,并下令屠城,烧阿房宫,大火三月不灭。
妇人之仁的爱是短浅的,没有宏大胸怀的,因为这种爱的范围,只局限于自己的眼睛所看到的,而不是从普天下的所有人出发,因此没有兼爱天下的气魄和勇气,因此是成不了大事的。
与此相反,刘邦为人却是大仁不仁,也就是用博大的胸怀来对待天下人,而不是一时一地的表演。他处处表现出小处随便:以酒色为娱,嘻戏为乐,还曾经干过一些偷鸡摸狗的坏事,被当地百姓批评为不仁不义的无赖。
然而,当刘邦以沛县亭长的身份,押送一批犯人到骊山去的时候,犯人沿途多有逃亡,刘邦不是追杀逃亡的人保全自己,而是把所有人带到丰西泽中,让大家停下来一起喝酒,夜里就解开犯人的锁链让他们逃走。犯人中有十几个人愿意跟从刘邦起事,于是刘邦就带着他们逃往邙砀山中。
按大秦律例,误了押送犯人的日期都要斩首,更何况故意放走犯人?在秦朝最强盛、管理最严密也是最严酷的时候,刘邦放走了那些无辜的平民,却把杀头抄家的危险留给自己,这是何等的大仁!
后来,刘邦在攻向咸阳的过程中攻心为上,不以攻城为意,因而吸引天下英雄,收彭越于昌邑,张良引兵跟从刘邦,到了南阳,秦南阳太守投降,再向西进,沿路诸城均降,三秦父老以沛公为仁厚长者,望风而归。
刘邦不战而屈人之兵,使天下无数生灵得以保全。比起项羽为士卒喂药,这又是何等的大仁!
曹操与袁绍决战前,曾经对郭嘉说:“袁绍地广兵强,我想讨伐他,但力量不足,怎么办?”
郭嘉在回答这个问题的时候,通过对比袁绍和曹操,提出了十败和十胜,其中最重要的一点,便是在“仁”上的胜败。郭嘉说袁绍“见人饥寒,恤念之情形子颜色,其所不见,虑或不及,所谓妇人之仁耳。”
曹操听完以后说:“我知道了,袁绍为人,志大才疏,表面严厉,胆子却很小,猜忌苛刻却又没有威严,兵力虽强但布署混乱,将帅骄横,政令不一,土地虽广,粮食虽然丰富,但那都是给我准备的。”袁绍和项羽一样,是“妇人之仁”,而不懂得大仁不仁,结果都失败了。
一个有雄心壮志的人,就应当“大仁不仁”,有博爱天下的胸怀,而且也应该有容纳天下的气魄。目光总盯在一时、一地和一两个人的身上,是成不了气候的。
铁板烧博士指出――
大仁不仁最重要的一点是坚信自己所做的一切,对于阻碍前进道路的东西,不管是人还是物,一有机会立刻清除,毫不犹豫。所谓芝兰当道,也不得不除去。这是为了大利而不顾小利的思维。
古代狂矞、华士二兄弟,上不臣天子,下不友诸侯,耕田而食,凿井而饮,似乎是鼾睡在自己榻上,与他人并不牵连。然而姜太公来治理当地,想以爵禄驱使豪杰为他们效劳,偏偏两个不受爵禄的人横亘前面,这恰恰是阻碍了道路。姜太公如何容得他们,立刻下令把他们开刀问斩。

上一页  首页  下一页